能工巧匠传承湖笔制作技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蒙溪杂录》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730
颗粒名称: 能工巧匠传承湖笔制作技艺
分类号: K892.28
页数: 5
页码: 25-29
摘要: 湖笔尤以羊毫笔擅胜,历经明、清而至近现代,善琏传统制笔技艺传承不绝,始终是中国优质毛笔的主要产地。善琏镇相继成立了湖笔手工业同业公会、湖笔手工业工会及湖笔联销处三个组织。1956年,三单位合并成立善琏湖笔生产合作社,成为湖笔企业化生产之始。1959年,善琏湖笔合作工厂成立,在职工人达678人,后改名为善琏湖笔厂,成为传统湖笔生产与传承最主要的基地。
关键词: 制作技艺 毛笔

内容

湖笔尤以羊毫笔擅胜,历经明、清而至近现代,善琏传统制笔技艺传承不绝,始终是中国优质毛笔的主要产地。明万历《湖州府志》卷三载:“笔,名品,最多出归安善琏村。相传元时冯应科、陆文宝善制笔,其乡专习而精之,故‘湖笔’名于世。”之后在长达700多年的历史中,湖笔制作技艺代代传承并不断改良,湖笔始终保持着优良的品性,居中国毛笔之冠的地位而几无动摇。 元末明初的诗僧德祥有《谢车叔铭寄笔》诗:“寄来名笔自湖州,珍重斋中什袭收。早晚翻经有僧到,芭蕉先种待新秋。”可见当时湖笔已被视为笔中名品。
   明代李诩《戒庵老人漫笔》云:“国初,(宣笔)此法流吴兴。自冯应科、陆颖辈首被赵文敏赏识,而宣州之笔殆无闻焉。” 谢肇淛在《西吴技乘》中对湖笔制作技艺作了精辟的总结:“吴兴毛颖之技甲天下。”湖笔自此登上了中国毛笔冠军的地位。明成化《湖州府志》卷八亦记载:“笔,出归安县东南善琏村……至今人多习其艺,故湖州之笔冠于天下。” 自元代至明代初,湖笔主要还以兔毫笔为主。明初的解缙在其所作乐府《笔妙轩》中,对湖州笔工陆文宝制的笔给予赞赏:“管城子……近代喜称陆文宝,如锥如凿还如椽。善书不择新与故,一锋杀尽中山兔。”明初道衍《赠笔生陆继翁》诗中云:“取材妙选中山毫,挥觚圆转犹霜刀……陆生遗我老兔毛,得之贵比瑛琼瑶。” 明代曾在湖州任推官的谢肇淛所撰《西吴技乘》中,称赞了元代冯应科宝笔后说:“今世犹相沿尚之,其知名者曰翁氏、陆氏、张氏,皆㕙毫也。”说明了多数著名笔工都以制兔毫笔见长。这一方面是社会用笔习惯的延续,另一方面也可看出与宣笔制作传统的密切关联。其时湖笔品种亦有狼毫笔、羊毫笔,到了明晚期,比较流行的则是兼毫笔。
  谢肇淛在《五杂俎》中载:“自元以来,造笔之工即属吴兴,北地作者不敢望也。吴兴自兔毫外,有鼠毫、羊毫二种,近乃以兔毫为柱,羊毫辅之,刚柔适宜,名曰‘巨细’,其价值百钱。然行书可用,楷非所宜。”今天的兼毫湖笔仍以“兔毫为柱,羊毫辅之”,而这一传统在明代即已开启。
  在继承宣笔制作技艺的基础上,湖笔也在开创着自身的发展之路,其中最突出的成就就是羊毫笔制作的开拓,并在制作技艺上不断完善,形成了最成熟的羊毫笔制作工艺。在湖笔笔工的精工细作之下,羊毫笔的优良性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显现,逐渐为世人认识、接受,终成为继兔毫、狼毫、兼毫之后的一个新的毛笔品种大类。
  羊毫笔的流行自北宋已露端倪,自元代湖笔崛起,湖州羊毫笔的地位逐渐提高,至元末明初已广有影响,相当一部分士人已认为湖州羊毫笔的性能优于传统的宣城兔毫笔。元末明初的文学家瞿佑所写的《羊毫笔》诗就揭示了这一情状:“毛颖年深老不能,中书模画叹难胜。管城忽现左元放,草泽不容严子陵。壁上榴皮功可述,门前竹叶事无凭。刚柔何必吹毛问,耐久真堪作友朋。” 至明代晚期,羊毫笔进一步流行,使用者更加普遍。明末著名书画家董其昌就是喜用羊毫笔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生倪后瞻著《倪氏杂著笔法》云:“董用羊毫笔,其头甚长,约一寸七八分,又略丰美,所谓毫毛茂茂,但笔尖瘦耳。此写大小书笔也。写小楷、小行或微杂紫毫,或竟用紫毫,若论匾额,亦用羊毫之大者,绝不用棕及猪毫。”这也是书画艺术风格、流派的多样性,决定了羊毫笔自有它独特的功用和地位。对于大众来说,羊毫笔受欢迎的另一原因是它不但性柔、耐用,而且价格远低于兔毫笔。谢肇淛在《五杂俎》中说:“今书家卖字为活者,大率羊毫,不但柔便耐书,亦贱而易置耳。” 湖笔中的羊毫笔,至清代呈不断推广之势。至清代中期,被誉为清代书法四大家之一的梁同书,对羊毫笔十分推崇,并以明确的理论主张和成功的书写实践,成为开启清代书家热衷羊毫笔的先行人物。在他的影响下,其后的包世臣、何绍基、吴让之等大家,都是羊毫笔的喜用者。 清代湖笔制作延续着前朝的传统,一代代笔工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工艺,使制作技艺更加完善、精细,确保了产品的优质。清代湖笔已成为皇室宫廷最喜用的毛笔之一,乾隆朝的沈初《西清笔记》载:“浙省供御之笔,有名小紫颖者,上所常用。中疏易散,第用其锋,书少时则易之乃可。” 据故宫博物院藏品介绍,这种竹管小紫颖笔故宫收藏较多,每笔现装于一锦面纸盒内,每5件复共盛于一大锦面纸盒中。笔头选紫毫制成,其形根细腰隆,呈兰蕊式,笔尖部锋利透明,为湖笔之特征,是浙江吴兴制作的贡笔。此外,故宫博物院藏有的“斑竹管玉笋笔”,据藏品介绍亦为湖笔。
   清代皇室不但喜用湖笔,还将它作为国朝名贵珍品用于赏赐外国使臣。
  清代梁廷楠著《海国四说·粤道贡国说》中,就有嘉庆皇帝赐给暹罗国(今泰国)正、副使臣共30支湖笔的记载。 清代善琏制笔在前朝的基础上更趋兴盛,善琏也因此从原先的村落发展成以专业制笔为主的人户密集、市面繁荣的集镇。清同治《湖州府志》卷
  二十二载:“善琏镇……居民制笔最精……商贾辏聚,庐舍郁兴,烟户现存者约千家。” 在湖笔的发展历程中,各朝各代都有善琏的笔工走出家乡而至全国各地制笔、售笔,因此,湖笔制作在全国不少地方都有支脉流传,但最大量、优秀的湖笔笔工主要仍集中于善琏。直到今天,善琏始终是湖笔最主要的生产基地和技艺传承基地。
  传统湖笔生产,主要以家庭式或笔工组合式作坊为单位。经销方式主要由笔工或笔商行销。自清初起,善琏笔工开始在各地开设笔庄(店),这些笔庄一般都以创始人姓名为字号,善琏湖笔遂形成辐射全国的兴盛局面。
  1929年善琏制笔作坊达300多家,从业人员1000余人,年产量达400万支。
  新中国成立后,善琏镇相继成立了湖笔手工业同业公会、湖笔手工业工会及湖笔联销处三个组织。1956年,三单位合并成立善琏湖笔生产合作社,成为湖笔企业化生产之始。1959年,善琏湖笔合作工厂成立,在职工人达678人,后改名为善琏湖笔厂成为传统湖笔生产与传承最主要的基地。

知识出处

蒙溪杂录

《蒙溪杂录》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本书分话说善琏、中国毛笔寻迹、湖笔发展史、湖笔老字号、历代湖笔名匠、湖笔行业习俗、笔都胜迹、蚕事文化、民间故事大家讲等11章,介绍了善琏镇的历史文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