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双林镇” 相关
共 615 条 1 / 41
1
资料类型: 图书 | 责任者: 周波 ; 徐建新
南浔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湖丝之源、鱼米之乡、文化之邦、园林之镇、院士乡里”的美誉。早在7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繁衍,区域内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名人大家辈出,形成了独具水乡特色的丝绸文化、渔桑文化、湖笔文化、园林...
2
资料类型: 图书 | 责任者: 双林镇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编史修志,是文明的特质、是社会的责任。它挖掘、整理、保护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最宝贵的公共遗产,意义十分重大。是让双林的历史产生新的活力,文脉得以传承,对双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双林,旧名东林村、东商林、曾名桑林,明永乐三年(1405)改名...
3
知识出处: 江南豪门 | 类型: 正文
光绪六年(1880),周申泰丝行因囤丝导致丝货压滞,洋商抑价,损失惨重,几乎破产。光绪十五年(1889),终因亏损太大而停业,成为南浔关闭较早的丝行之一。之后,周家主要向机缫丝、织绸及盐业等发展,其中盐业是其转型最早的产业。
4
知识出处: 老家双林 | 类型: 正文
老家双林是一种记忆,宛如双林三桥,是永远抹不掉的存在,宛如虹桥望月,是心头忘不掉的期盼。老家是一种味道,是姑嫂饼的香脆,是子孙糕的甘甜,是红烧羊肉的辛辣,是臭豆腐的千里飘香,是览春黄酒的酣畅淋漓。举杯邀明月,低头思故乡。
5
知识出处: 老家双林 | 类型: 正文
老家双林是一种乡愁,淡淡的,如米行埭屋顶上的袅袅炊烟,吹不走,浓浓的,似夕阳西下时挂在树梢上的晚霞,化不开。
6
知识出处: 老家双林 | 类型: 正文
美丽而富饶的杭嘉湖平原,一个个江南古镇如一颗颗璀璨明珠,星罗棋布。这块在全中国素有“丝绸之府、米鱼之乡、文化之邦”美誉的地方,双林镇旧时的地图有一个自古以来就十分富庶的水乡古镇,如一只凤凰栖息在古老而活力的大运河畔,这个古镇就是双林。
7
知识出处: 老家双林 | 类型: 正文
按双溪之巨镇,实归安之沃区。东连檇李,北枕姑苏,南峙含山,西带菱湖。系嘉杭之捷径,通吴淞之往来。乡擅松亭之美,都抡十五之魁。风土醇而朴,士民廉以才。
8
知识出处: 老家双林 | 类型: 正文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江河湖泊之多寡及距海远近之不同,直接影响着桥梁建设事业的发展。桥梁主要用作跨水设施,水多之地则桥多,反之亦然。双林所处的江南地区号称“水乡泽国”,又临近海洋,海湾众多,古时虽有舟楫航渡,更需桥梁便利交通,故桥多。
9
知识出处: 老家双林 | 类型: 正文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江河湖泊之多寡及距海远近之不同,直接影响着桥梁建设事业的发展。桥梁主要用作跨水设施,水多之地则桥多,反之亦然。
10
知识出处: 老家双林 | 类型: 正文
说到双林三桥,连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也叹为观止,大加赞誉。 石拱桥的桥洞呈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11
知识出处: 老家双林 | 类型: 正文
说到桥文化,除了桥的建筑结构、桥的故事之外,最直接的就是桥上的对联了,可以说,双林人将文化铭刻在了桥上。
12
知识出处: 老家双林 | 类型: 正文
江南多水,自然多桥。河将两岸隔断,桥却弯下身,将两地连接起来,展示出一种美德。而桥留下的,不仅仅是人类的脚印,更多的是一个又一个与这桥有关的故事。
13
知识出处: 老家双林 | 类型: 正文
根植于我国的蚕丝业历经数千载的风霜雪雨,不但生产技术已日趋成熟,同时,也积淀了丰厚的蚕文化,嬗变出丰富多彩的蚕俗民风。尤其是在江浙传统蚕区,蚕文化的发展脉络从来没有中断过,蚕俗民风在这儿依然是活生生的文化,而且,还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着...
14
知识出处: 老家双林 | 类型: 正文
历经数千年的积淀,桑蚕业不仅为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培植人类的精神文明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同时,又把桑蚕业本身推向越来越崇高的地位。这种崇高的地位并不仅仅通过神话传说来表达,还有许多难以计数的文学作品和民间艺术。这些文艺作品为...
15
知识出处: 老家双林 | 类型: 正文
双林有句出名的戏谚:“走过三十六码头,难过双林塘桥头。”罗开富先生说:“过桥有何难的?难在识它的桥文化和湖州人独特超群的市民文化。”这句话的确道出了双林桥文化的特点。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