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地处处飞蚕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老家双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193
颗粒名称: 吴地处处飞蚕花
分类号: G127.55
页数: 4
页码: 24-27
摘要: 根植于我国的蚕丝业历经数千载的风霜雪雨,不但生产技术已日趋成熟,同时,也积淀了丰厚的蚕文化,嬗变出丰富多彩的蚕俗民风。尤其是在江浙传统蚕区,蚕文化的发展脉络从来没有中断过,蚕俗民风在这儿依然是活生生的文化,而且,还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着。
关键词: 地方文化 双林镇

内容

根植于我国的蚕丝业历经数千载的风霜雪雨,不但生产技术已日趋成熟,同时,也积淀了丰厚的蚕文化,嬗变出丰富多彩的蚕俗民风。尤其是在江浙传统蚕区,蚕文化的发展脉络从来没有中断过,蚕俗民风在这儿依然是活生生的文化,而且,还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着。
   蚕俗民风中最精彩的应该是这两个字——蚕花。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蚕乡无处不飞花。这不是夸张的比喻,而是真实生动的写照。
   不信,你可以读一读下面这些词:戴蚕花、轧蚕花、接蚕花、请蚕花、谢蚕花、送蚕花、点蚕花、焐蚕花、撒蚕花、盘蚕花、扫蚕花地、蚕花蜡烛、蚕花菩萨、蚕花娘娘、蚕花生日、蚕花火、蚕花戏,等等。这下,你该相信“蚕花”在江南蚕乡的重要地位了吧。
   何谓蚕花?蚕不会开花,蚕花也不是桑树的花,那么蚕花究竟是什么?《辞海》中关于“蚕花”条有两种解释:一、刚孵出的幼蚕,其形似蚁,也 啃食桑叶的蚕宝宝叫蚕蚁或蚊蚕,亦称蚕茧的收成为蚕花。二、小虾。吴语中的“虾”与“花”谐音,蚕时正是小虾上市之时,故谓之。这两种解释似乎都对,但显然并不确切。
   其实,“蚕花”二字只能用心去体悟,根本无法作准确解释,如果一定要给出一个解释的话,只能说蚕花是一种虚拟的、象征了一切与蚕相关的、在蚕乡无处不在的花。
   这蚕花就是流传于双林一带的桑蚕习俗、桑蚕文化。双林信奉“吃饭靠种田,用钱靠养蚕”的规律,所以,桑蚕神是双林蚕农信奉的神。第一次是清明节,第二次是蚕花生日,届时,双林各地的蚕农划船云集到含山“轧蚕花”。“轧蚕花”分头清明、二清明、三清明,起场落脚要闹近十天。传说马头娘在清明节化作村姑踏遍含山,留下了蚕花喜气,此后谁来脚踏含山地,谁就会把蚕花喜气带回家去,得个蚕花廿四分。所以这期间,蚕妇们头戴用彩纸做的精美的蚕花,到含山顶蚕神庙里祭拜。年长的人身背红布“蚕神包”,上山绕行一周。男壮年在山下河港里赛船比武,有擂台船、踏排船、标杆船,还有哨船。其时彩旗招展,锣鼓喧天。
   十二月十二日是蚕的生日,蚕农在这天要祭蚕神。他们用红、青、白三种颜色的糯米粉,拌成米粉团,做成各种形状的团子,如骑在马上的马头娘、桑叶上的龙蚕、一缕缕的丝束、一堆堆的元宝,还有鲤鱼、公鸡等。备酒菜,立马幛,香火祭拜。马幛上画的是一个跨马宫妆靓女,周围有两男两女,手里分别托着桑叶、蚕、茧、丝。马幛上书“蚕花五圣”四个字。礼毕,孩子们手持各种象形米粉团,穿村过户,雀跃不已。
   三、四月为蚕月,家家闭门,门悬桃柳树枝辟邪。妻子不与丈夫同宿,邻里不相往来,切忌生人入蚕室。倘若有人闯入,主妇必怒目相向,恶语斥责;待人走时,将一把米粒撒向他的身后,以示此人所带来的不祥已随之而去了。
   谚云:“谷雨三朝蚕白头。”又曰:“小满动三车。”此时油菜结籽,农民忙于取菜籽去车坊磨油。蚕茧已收下,有的人家自己煮茧治车缫丝,昼夜操作。如果天旱,又须踏水车戽水入田。水车一般为六人轴,须伴工。四人齐 桑叶茂密 桑树片片踏,二人轮休,歇人不歇车,一天吃六顿:早点、早饭、接响、中饭、晚茶和晚饭。20世纪20年代后,缫丝车渐告绝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水车渐为机械灌溉代替。
   芒种以后,蚕茧多已出售,家家有余钱。“斋蚕山”祭蚕花娘娘,邀请亲友聚餐,双林塘桥头还请水路戏班演蚕花戏。

知识出处

老家双林

《老家双林》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南浔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湖丝之源、鱼米之乡、文化之邦、园林之镇、院士乡里”的美誉。早在7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繁衍,区域内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名人大家辈出,形成了独具水乡特色的丝绸文化、渔桑文化、湖笔文化、园林文化、民俗文化、儒商文化、藏书文化、名人文化等地域文化,韵动中外,影响深远。编辑出版《浔迹丛书》是继《浔根丛书》之后,我区深厚文化底蕴的又一次系统展示,也是我们近年来所作工作的一种成果回顾。此次第一季“浔迹”包括《南祾浔曦》《练溪风华》《老家双林》《人文旧馆》和《美丽千金》等五册。相信,它的出版能让更多人了解南浔的历史文化,为奋力谱写南浔赶超跨越新篇章贡献更大的力量。

阅读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