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路戏班:一种根植于水乡的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老家双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195
颗粒名称: 水路戏班:一种根植于水乡的艺术
分类号: G127.55
页数: 2
页码: 32-33
摘要: 双林有句出名的戏谚:“走过三十六码头,难过双林塘桥头。”罗开富先生说:“过桥有何难的?难在识它的桥文化和湖州人独特超群的市民文化。”这句话的确道出了双林桥文化的特点。
关键词: 地方文化 双林镇

内容

双林有句出名的戏谚:“走过三十六码头,难过双林塘桥头。”罗开富先生说:“过桥有何难的?难在识它的桥文化和湖州人独特超群的市民文化。”这句话的确道出了双林桥文化的特点。
   “走过三十六码头”中的“三十六”泛指走过的码头之多。这码头,指的是运河一带诸如双林、南浔、菱湖、新市、练市、乌镇、善琏等水乡古镇。
  双林塘桥头即双林塘上的万元、化成、万魁三桥。
   江南水乡特有的文化土壤,催生出了一种具有水乡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水路戏班。这种戏班的演员们,吃、住、行和演戏都在一条船上。演出时以对子戏、小武戏为主。
  《湖州市文化艺术志》记载:“双林便是出武生的地方,由于他们都有一些武功,只要学会几句唱,在台上即可开打。因此双林人酷爱看戏,门道也精,去双林演出的大小班社众多,有唱红的,也有唱砸的。好多水路戏班的艺人说,杭嘉湖的戏要数湖州的四个台最难唱,即南浔张王庙、菱湖百升堂、新市刘王堂、双林塘桥头。” 那么,为何说“难过双林塘桥头”呢?在民间 双林水路纵横还有一种传说。讲水路戏班的武生进入双林时,要抛钢叉。即到了双林塘桥时,武生要站在船头上奋力将手中的钢叉向桥上抛去,摇船的又要站在船艄上奋力把船摇过塘桥去,待钢叉穿过桥顶落下来时,那站立在船头的武生还要将钢叉稳稳地接住。这样,水路戏班就可以安稳地在双林塘头演出了。
  由于站在船头要将钢叉抛过塘桥,还要稳稳地接住,难度十分高,难怪,外地的水路戏班都说“走过三十六码头,难过双林塘桥头”了。
   现在横跨在双林塘两侧的万魁桥,一桥有两个名字,左面为“万奎”,右面为“万魁”。这种对桥的多元命名,实属罕见。另外,双林塘桥的桥孔竖石,近水面处有一排石洞,一旦在石洞中横亘于木,那么两边的船就无法进出。凡此种种,都与双林的桥文化和民间艺术有关,而且除了水路戏班外,还有各种各样与民间文化艺术有关的船。如划龙船、标杆船、踏排船、擂台船、哨船等,每逢清明、端午,便进行大规模的表演和竞技比赛,项目繁多,最富水乡特色。

知识出处

老家双林

《老家双林》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南浔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湖丝之源、鱼米之乡、文化之邦、园林之镇、院士乡里”的美誉。早在7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繁衍,区域内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名人大家辈出,形成了独具水乡特色的丝绸文化、渔桑文化、湖笔文化、园林文化、民俗文化、儒商文化、藏书文化、名人文化等地域文化,韵动中外,影响深远。编辑出版《浔迹丛书》是继《浔根丛书》之后,我区深厚文化底蕴的又一次系统展示,也是我们近年来所作工作的一种成果回顾。此次第一季“浔迹”包括《南祾浔曦》《练溪风华》《老家双林》《人文旧馆》和《美丽千金》等五册。相信,它的出版能让更多人了解南浔的历史文化,为奋力谱写南浔赶超跨越新篇章贡献更大的力量。

阅读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