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辑里丝干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南豪门》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141
颗粒名称: 改良“辑里丝干经”
分类号: TS102.3+31
页数: 4
页码: 255-259
摘要: 光绪六年(1880),周申泰丝行因囤丝导致丝货压滞,洋商抑价,损失惨重,几乎破产。光绪十五年(1889),终因亏损太大而停业,成为南浔关闭较早的丝行之一。之后,周家主要向机缫丝、织绸及盐业等发展,其中盐业是其转型最早的产业。
关键词: 辑里湖丝 蚕丝 改良

内容

辑里湖丝在清代中叶后经历过两次改良。
  第一次改良是在道光初年,南浔辑里村“合二丝为一,以经车纺之”。据《清续文献通考》所述:“辑里,其丝经尤驰名欧美,输往外洋实为鼻祖,始于1825年即道光五年”;又说:“优良称细丝,光采鲜艳,韧力富足,为外人喜爱”,“盛时,生销五六万包,每包丝一千二百两合八十斤、经一千五百两合一百斤。”可见辑里村不仅在清道光初年以前就已初创制“辑里丝经”,而且在道光五年已出洋外销印度、缅甸、埃及、叙利亚等国。其原因,自然是“缫丝之法日渐讲究”,从初缫之生丝过渡到了再摇之经丝。蔡蒙《双林镇志》称之为“洋庄丝”,他进一步说:“洋庄丝,仅以辑里著称。清道(光)、咸(丰)时,上海犹未通商,洋商居香港,已有镇人运丝往售。”南浔温丰在诗中这样描述当时的盛况:“番船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第二次改良是清同治十二年(1873),改良者就是南浔“周申昌”丝号的周昌炽(味六)。周庆云《南浔志》三十二卷里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 周家丝号有一天派账房先生到乌镇购买生丝十余件,每件1200两,重80斤,装了满满一船。运往南浔途中,忽遇天气骤变,乌云密布,风大了,浪也高了…… 账房先生坐在丝包边,焦急不安:“这丝可是周老板的命啊!” “别急!你坐稳!”船主心里很清楚,眼前没有半点退却的余地。
  霎时,一道道闪电伴着雷电窜了下来,倾盆大雨猛烈地抽打着丝船。突然,猛地一阵狂风接连刮来,掀翻了丝船,打落了丝包……“天哪,这可怎么办?怎么办?”账房先生急得大哭。
  “事已如此,木已成舟。”船主是个通情达理之人,知道此番运丝惨遭横祸,必给周家带来损失,就劝说账房先生:“不要难过,办法总是有的!” 船主夫妇立即下水把船拖到河边…… 说来也怪,天气如孩儿的脸说变就变,刚才狂风暴雨,转眼就风弱了,雨势也弱了,太阳透出云层,沉重的天空开始晴了。
   等到丝船摇到南浔镇时,两岸已是灯火闪烁。账房先生一上岸,拉了船主往“周申昌”丝号走去。
  周昌炽正在大厅焦急地等候,见账房先生奔进屋来,问清情况,就立即吩咐船主把落水过的丝包搬进门,一时也无计可施。但他看到船主哭丧的睑,心想船家是无力赔偿的,反倒安慰了几句:“天有不测风云,这事去怪谁?你们莫急,容我设法解决。” “谢谢周老板!谢谢周老板!” 船主拱手道别:“我走了。” “慢。” 周昌炽示意账房先生,当场付清了运费。
   送走了船主,周昌炽回到书斋才静下心来,忽然想起日本丝商的东洋经质量上乘,于是又找账房先生商量一番。
  次日,周昌炽即派人去打听东洋经摇制的奥秘。同时,派账房先生到江苏省吴江的震泽,找到双杨镇上的苏经摇制者,问他们是否可仿效日本东洋经摇制,回答是肯定的:“行!” 周昌炽听到账房先生的禀告,脸上由阴转晴,大笑:“哈哈,天助我也!”于是,那十余件湿透的丝包急送双杨镇丝经行,仿效日本东洋经改苏经顺摇为逆摇。因为苏经顺摇是由左旋右,而日本东洋经逆摇是由右旋左,且条分手摇缫丝粗细不同。周家失水之丝,纺成东洋经后,剔除糙丝、屑丝,把原来蓬乱多绪头接好,把长框丝改为短框丝,改三板一车25条,每条约重4两,25条成经100两,以1200两为一包,称为“辑里干经”,出洋亦称“辑里干包”。
  周家“辑里干经”的成功,是对传统生产方式革命般的一次改变,“盖丝佳而工廉,各洋行咸来求购畅销美国、法国。南浔周围百里之地丝商仿效之,因皆获利”。周庆云《南浔志》引周庆森《家庭琐语》说,在“东洋经”出现后,“增出方经、大经、花车经等”。此述有误。其实在他的《南浔志》卷三十《农桑》引咸丰温鼎的《见闻偶录》中,已经有了“大经”、“绞经”、“花车经”等等。由此可见,“辑里经”起于咸丰以前,而同治季年周味六所创,仅仅是学日本东洋经制法,改原先的顺摇为逆摇。各地丝商无法复制成干经的,则将大多数土丝销往南浔,故摇经也成了南浔周边农村重要的手工业。当时,仅南浔毗邻的震泽、黎里一带就约有摇经户两三千家,每家约有经车4部,由土丝摇成经条“大约一百零六七两之白丝,摇成纯丝百两”;而经行中惯例,“约打九一折”,即农户领百两土丝,摇经后交91两,超过部分作为农民意外利益。由于辑里干经大受洋商青睐,一时生意爆发,保持了几十年市场优势。据史料记载,光绪年间(1875-1908),湖丝仍以“七里所产为海内冠”。同治、光绪年间,南浔丝商几乎垄断了生丝出口贸易。直到宣统元年至民国九年(1909-1920),辑里干经在与机缫丝的激烈竞争中又生命力延长,仍畅销欧美等国,每年平均出口16543.67担。到了民国二十三年(1934),辑里干经才逐渐衰落,出口仅400余担。
  光绪六年(1880),周申泰丝行因囤丝导致丝货压滞,洋商抑价,损失惨重,几乎破产。光绪十五年(1889),终因亏损太大而停业,成为南浔关闭较早的丝行之一。之后,周家主要向机缫丝、织绸及盐业等发展,其中盐业是其转型最早的产业。

知识出处

江南豪门

《江南豪门》

出版者:文匯出版社

《江南豪门》是一部以清末民初南浔丝商世家望族百年沧桑为题材的历史故事。它以南浔丝商世家的生活为主线,描绘了他们的家族历史、商业活动、社会关系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内容。这个家族曾经是江南地区的豪门望族,在清末民初的时期,他们通过丝商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庞大的家族产业。在故事中,读者可以看到江南地区的社会变迁、经济繁荣以及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同时,通过这个家族的兴衰历程,也可以看到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阅读

相关人物

周庆云
相关人物
周昌炽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
江苏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