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吟浅唱《蚕娘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老家双林》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194
颗粒名称: 低吟浅唱《蚕娘苦》
分类号: G127.55
页数: 5
页码: 27-31
摘要: 历经数千年的积淀,桑蚕业不仅为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培植人类的精神文明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同时,又把桑蚕业本身推向越来越崇高的地位。这种崇高的地位并不仅仅通过神话传说来表达,还有许多难以计数的文学作品和民间艺术。这些文艺作品为桑蚕业推波助澜、增添光彩,当然,我们也能从中领略桑蚕业的酸甜苦辣。
关键词: 地方文化 双林镇

内容

历经数千年的积淀,桑蚕业不仅为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培植人类的精神文明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同时,又把桑蚕业本身推向越来越崇高的地位。这种崇高的地位并不仅仅通过神话传说来表达,还有许多难以计数的文学作品和民间艺术。这些文艺作品为桑蚕业推波助澜、增添光彩,当然,我们也能从中领略桑蚕业的酸甜苦辣。
   因为桑蚕业生产的艰辛,与其相关的文艺作品往往充满了悲哀、悲愤、悲壮的色彩,显得格外凝重。正是这种凝重,又进一步强化了它的意味。
   在这些艺术作品中,数量最多、流传最广、年代最久远、扮演了最重要角色的,当数诗歌了。也许桑蚕业生产的丰富内涵特别富于诗意,也最适合于诗歌的表达。尤其是在唐诗宋词中,都有以桑蚕业为题材或以此为比喻的大量的不朽诗篇,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从北宋就流传于东林、西林的诗篇,真切地反映了双林地区桑蚕文化的源远流长。
   蚕妇吟 [宋]谢枋得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蚕妇 [宋]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采桑曲 [宋]郑震 晴采桑,雨采桑,田头陌上家家忙。
   去年养蚕十分熟,蚕姑只着麻衣裳。
   蚕妇吟 [明]潘纬 采桑复采桑,无嗟为蚕饥。
   食君筐中叶,还君机上丝。
   还君丝,织成绮。
   贫女养蚕不得著,惜尔抽线为人死。
   蚕词 [清]王士祯 青青桑叶映回塘,三月红蚕欲暖房。
   相约明朝南陌去,背人先祭马头娘。
   读完这些诗后,你有什么感受?在普通人眼里,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是个很富有诗意的行业。千百年来,也的确出了千千万万的蚕诗,仅据对《全唐诗》的初步统计,反映与蚕业有关的诗就有500多首。然而,轻盈飘逸的丝绸其实得来并不轻松,从这些诗里你就能很明白地领悟到蚕业劳作的艰辛和渗透其中的血泪。
   当然,蚕业带给人们的并不只有艰辛和血泪,也有希望、喜悦,还有物质经济上的支撑。正是这所有的一切,才成就了蚕业在今人心目中不可替代的神圣地位。
   除了诗歌,双林一带还流传《养蚕歌》《蚕娘苦》等民歌,表达了蚕娘的哀怨之情。
   养蚕歌 一只蚕匾圆溜溜,十只蚕匾十层楼, 三眠蚕起吃大叶,养蚕娘子日夜愁。
   下面这首《蚕娘苦》,以四季歌的形式,唱出了蚕娘的辛酸血泪。
   蚕娘苦 春季里来养蚕忙,蚕娘个个到蚕房。日夜勿睏多辛苦,廿四分收成喜洋洋。
   夏季荷花透水长,蚕娘个个做丝忙。木头丝车吱吱叫,做得蚕娘手脚凉。
   秋季里来菊花黄,蚕娘卖丝到街坊。雪白细丝卖勿起,东讨西逼两手光。
   冬季里来过年忙,蚕娘出外做相帮。清早做到黄昏头,还是一身破衣裳。
   养蚕虽然愁苦,但世代相传的谋生手段并不会因愁苦而作罢,这倒使百姓在长期的困苦中磨炼出超凡的乐观精神,学会了苦中作乐、愁里寻欢的本领。所以,尽管“愁”字当头,但仍能从民间找到愁中寻欢的蚕歌。流传于双林的《三月清明过》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精神。
   三月清明过,霎眼谷雨到,春蚕娘子嘻嘻笑。
   红米饭,还嫌糙,笋烧咸肉白米饭,外加猪油浇。
   男人家,想讨好,红酒里面白糖泡。
   甜蜜蜜,辣暴暴,三杯浑汤嘴里倒; 吃得头重脚轻走路摇晃晃,迷迷糊糊我把蚕种上烘灶。
   青炭加得蛮蛮高,一个瞌〓,啊呀呀,不得了,眼前蚕种烘得乌焦焦。
   男人家骂来又是敲,我只有哭哭啼啼娘家走一遭。
   爷回话:老子勿管账,你去向侬姆妈要。
   还好!还好!娘回话: 丫头丫头你来得正凑巧,家里还多三张种,拿去勿要再在火上烧。
   包一包,塞在腰,走在田埂浪厢哈哈笑。
   骂一声:“翘辫子!”打我一顿勿怨你,今夜枕头横里一定要你讨个饶。
   蚕歌描写的是养蚕开始前蚕娘兴奋异常,饮酒过度,把蚕种放在灶头烘焦,结果乐极生悲,酿成无法养蚕的后果,又通过娘家的帮助,再转悲为喜的故事。
   过去要把蚕种放在温暖的地方“暖种”,以促进孵化,所以,蚕娘把蚕种放在了灶头上,这是蚕乡的传统做法。在养蚕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这种悲喜剧当然不会再发生,但从中也可以看出,蚕业生产环节之复杂,意外事故之多,的确让人提心吊胆。
   这首《三月清明过》犹如一出轻喜剧,把一个原本是养蚕中应该很令人发愁的意外事故,通过风趣幽默的描绘,化为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风俗画,并活脱脱再现了一个憨态可掬的蚕娘形象。
   双林人织出来的丝有一个名字,叫“湖丝”。而缫丝工吟唱的《湖丝阿姐》,则真实地描绘了近代工业兴起后,农家女子进丝厂打工的生活。
   日落西山天明亮,湖丝阿姐能起早,喊娘亲,先把饭烧。
   看看钟头五点过,忽听敲仔二把锣,姐妹们,都去上工。
   老小全进湖丝站,打扮做丝茧子拣,十二点,放工吃饭。
   江北阿姐真苦恼,天天冷饭开水泡,好小菜,一根油条。
   上海阿姐本领高,打盆做丝算头挑,着衣裳,真正时髦。
   苏州阿姐岸上跑,滑头麻子来盯梢,骂一声,杀侬千刀。
   你看穷爷啥路道?瞎脱眼睛来胡闹,恨起来,刮侬耳光。
   为了让双林的丝绸业后继有人,双林人还创办了自己的丝业学校。我们至今还可以从下面两首校歌中,感受到当年双林镇丝绸业的繁华。
   双林丝业学校校歌 小河萦环,冬青绕屋。
   济济少年,敦品立学。
   萤窗雪案有佳模, 造英俊,光中华。
   放学晚歌 丁铃,夕阳西,晚风起, 放学了,归去; 休争先,休恐后,要整齐! 见父母,行个礼。
   晚饭后,把书理。
   灯光下光阴须爱惜!

知识出处

老家双林

《老家双林》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南浔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湖丝之源、鱼米之乡、文化之邦、园林之镇、院士乡里”的美誉。早在7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繁衍,区域内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名人大家辈出,形成了独具水乡特色的丝绸文化、渔桑文化、湖笔文化、园林文化、民俗文化、儒商文化、藏书文化、名人文化等地域文化,韵动中外,影响深远。编辑出版《浔迹丛书》是继《浔根丛书》之后,我区深厚文化底蕴的又一次系统展示,也是我们近年来所作工作的一种成果回顾。此次第一季“浔迹”包括《南祾浔曦》《练溪风华》《老家双林》《人文旧馆》和《美丽千金》等五册。相信,它的出版能让更多人了解南浔的历史文化,为奋力谱写南浔赶超跨越新篇章贡献更大的力量。

阅读

相关地名

双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