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刘子翚” 相关
共 54 条 2 / 4
16
知识出处: 为有源头活水来 | 类型: 正文
文章介绍了朱熹的义父刘子羽以及他的三位师父——胡宪、刘子翚和刘勉之。刘子羽是南宋名将,为抗击金兵做出了重要贡献。刘子羽的影响使朱熹对程学和佛学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朱熹在三位名师的指导下,学问进步飞快,并在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
17
知识出处: 《诸儒鸣道集》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诸儒鸣道集》的版本和学术价值,并对比了其中所收录的周敦颐的《濂溪通书》与朱熹所编订的“南康本”《太极通书》的异同。通过对比发现,《鸣道本》是最早的版本,且在内容上与“南康本”有所不同。此外,《鸣道本》中未收录《太极图》,而“南康...
18
知识出处: 《诸儒鸣道集》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刘子翚的《崇安圣传论》和《圣传论十首》在版本上有较大差异。世传本《横浦日新》为于恕所录,但作者标错。
19
知识出处: 《诸儒鸣道集》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刘子翚的《圣传论》以心论为基础,主张制心为成圣的关键,提出以礼制心和人心同体的观点,并对易学、性情论有所探讨,具有独特的理论特色。
20
附录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诸儒鸣道集》研究 | 类型: 附录
本文介绍了刘子翚的《崇安圣传论》和《圣传论十首》是同一本书的两个版本,但内容有较大差异。《圣传论十首》是修订版,有助于分析《诸儒鸣道集》编者与刘子翚、朱子的关系。
21
知识出处: 朱子学通论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朱熹是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其思想受其父朱松和二刘胡的影响。朱熹的思想体系包括理气论、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对后世影响深远。
22
知识出处: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朱熹静坐法源自程门,由延平先生传承。朱熹早年对禅宗有兴趣,但后来转向儒家之学。他的静坐法与佛教或禅宗无直接关系,属于儒门自身的传承。
23
知识出处: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宋明道学家对音乐的热情与了解程度不一,但书院内外常有合唱诗歌的活动,其中制度化、常规化的合唱主要出现在书院内部的礼仪活动中。从胡瑗到明代,儒家传统音乐文化逐渐被普遍吸收为固定的书院仪式。
24
知识出处: 黄榦:朱子学第一传人 | 类型: 正文
本章主要介绍了黄榦在担任石门酒库务监和临川县令期间的事迹,以及他对朱熹学派的传承和发展的贡献。文章描述了黄榦对石门酒库务监的改革和恢复工作,以及他在临川县令期间的勤政务实和为民造福的举措。还介绍了黄榦创办高峰书院和勉斋学派的情况。
25
知识出处: 大教育教朱熹 | 时代: 不详
黄子厚即黄铢,为朱熹少年时期的同窗学友,也是受学于刘子翚等人,因科举连连失利,隐居于浦城,以能诗善歌而闻名,经常携琴过境访问朱熹,谈论之余,抚弦而歌,甚有动人处,朱熹为其琴作铭。
26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 时代: 不详
道谦禅师(约1105—1152),崇安五夫里人。俗姓游,家世业儒,因幼年失怙,乃于宣和元年(1119)十五岁时落发,在五夫里拱辰山下之开善寺为僧。后北游东都,师从名僧大慧宗杲。绍兴四年(1134)随宗杲入闽,先后在五夫开善寺、泉州云门寺升座...
27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 时代: 不详
刘珙(1122—1178),字共父,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里人。刘韐之孙,刘子羽长子,幼从叔父刘子翚学。以荫补承务郎,绍兴十二年(1142)举进士,监绍兴府都税务,请祠而归,杜门力学。时朱子正从学于刘氏家塾,二人因得以同窗共学。朱子《...
28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 时代: 不详
刘玶(1138—1185),字平甫,号七者翁。刘子羽幼子,刘珙之弟,出继刘子翚为嗣子,仕为从事郎。《宋元学案·刘胡诸儒学案》列为屏山家学。有诗集《七者翁集》十卷。朱子《祭刘平父文》云:“忆我少日,来托君家。君时未龀,兰茁其牙。诵书琅然,意气...
29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 时代: 不详
黄铢(1131—1199),字子厚,号谷城,瓯宁(今福建省建瓯市)人。隐居不仕,从学于刘子翚。《宋元学案·刘胡诸儒学案》称为“屏山门下,朱子最为大儒,而先生亦其眉目也”②。 黄铢的兴趣不在理学,而是在文学上。所著《谷城集》五卷,朱子序之,称...
30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 时代: 不详
刘懋(生卒年不详),字子勉,号恒轩,建阳(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人。先后从学于刘子翚和胡宪,为朱子在五夫时同门学友。《道南源委》卷一载:懋,字子勉。白水孙也。博学通经,文辞奇伟。长,受学屏山,得其论著。继从胡籍溪游,始知为学大旨。自是易象、...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