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亦师亦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为有源头活水来》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4312
颗粒名称: 二、亦师亦父
分类号: B823.1
页数: 3
页码: 56-58
摘要: 文章介绍了朱熹的义父刘子羽以及他的三位师父——胡宪、刘子翚和刘勉之。刘子羽是南宋名将,为抗击金兵做出了重要贡献。刘子羽的影响使朱熹对程学和佛学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朱熹在三位名师的指导下,学问进步飞快,并在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
关键词: 朱熹 刘子羽 胡宪

内容

朱松托孤的“一父三师”中的“一父”就是朱熹的义父——刘子羽。作为力主抗金的南宋一代名将,刘子羽10岁时就已精通经史,11岁弃文习武,一直跟随父亲刘韐过着军旅生活。刘韐在靖康之变后去世,刘子羽满怀国恨家仇扶着父亲灵柩归葬家乡五夫里,并誓与金兵不共戴天。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大举南侵,张浚采用了刘子羽坚壁固守、待机而动的战略,使金兵不敢来犯。建炎五年(1131年),刘子羽又联合吴玠采用游击战术大败金兵。然而朱胜非却向皇帝进了谗言,刘子羽被降职到白州(今江苏南京),后又改知福建泉州。
  刘子羽罢官回家后一方面与胡宪、刘勉之等好友钻研“二程”理学;另一方面由于喜好佛学,还常跟和尚们一起谈禅论道。因此,朱熹也深受他们的影响,对程学、佛学都很热衷,兴趣很浓。有一次刘子羽打开朱熹的箱子,竟发现里面有一本语录,是当时著名禅宗和尚宗杲写的。这说明当时朱熹是禅、道、诗、文无所不学的,当然,朱熹认为儒家的经典《论语》《孟子》才是“学者所急”,是必须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非要下一番功夫不可的。后来,朱熹在彻底完成了“逃禅归儒”的转变后,还挥毫写了一幅“鸢飞鱼跃”的书法,借以表达自己完成理学思想体系的架构,实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质的飞跃后的喜悦之情。对刘子羽的这份养育深恩,朱熹一直铭记在心。可惜刘子羽没有等到朱熹报答他,就在朱熹16岁那年,抑郁而终,年仅50岁。
  “武夷三先生”探究的是“四书”的义理之学,浓厚的学术氛围长期熏陶着少年朱熹,也决定了他后来为什么专攻义理。由于刘子翚和刘勉之在几年内相继去世,所以之后长达20年的时间,朱熹都是跟随胡宪求学的。胡宪是南宋著名学者、理学家、教育家。幼年从学于同为理学家的叔父胡安国,朝廷曾下诏赐他进士出身并授建宁府教授。但由于当时秦桧专权,他不愿与奸党同流合污,便以母亲年迈为由请辞事亲,潜心理学研究。
  朱熹的教育成长环境可谓得天独厚,能同时有三位名师指点,学问自是大有长进。在“武夷三先生”的悉心教诲和指导下,朱熹焚膏继晷,孜孜以求,为日后建立起自己庞大而缜密的思想学术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朱熹回忆起三位名师的教诲时非常感激,自觉获益匪浅,还写了一组诗来总结自己的心得。下面节选其中一首中的一段:
  寿母生朝
  一笑谓汝庸何伤,人间荣耀岂可常!
  惟有道义思无疆,勉励汝节弥坚刚。①
  “武夷三先生”诲人不倦,朱熹学而不厌,学问进步飞快。
  绍兴十七年(1147年),18岁的朱熹参加了建州地方的乡贡考试,据说当时考试是以佛学禅宗的学说来录取的,而主考官蔡兹跟别人却说:“我在评阅的试卷中看到一位后辈(指朱熹)的三篇策论,都是为朝廷谋划大业的,此人将来肯定非同一般。”绍兴十八年(1148年)春天,19岁的朱熹奔赴临安应试,廷试题目是“创业守文之策”,最终名登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赐同进士出身,这时的朱熹可谓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春天,朱熹参加铨试,夺得中等,被任命为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五月,朱熹到同安赴任,开始了他的起落浮沉的宦海生涯。

知识出处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本书通过“紫阳朱氏溯源”“望子成龙的朱松”“穷经明理的朱熹”“忠孝诗书传家风”“理学宗师的后裔”“历代朱姓名人传略”“垂训后世”七章,论述了朱熹开创的家风以及对朱氏家族的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子羽
相关人物
胡宪
相关人物
刘子翚
相关人物
刘勉之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