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类型

全部
40850条
基础文献
75条
析出资源
15337条
图表
10528条
人物
3638条
机构
380条
事件
1918条
地名
1259条
专题
4594条
作品
2556条
实物
565条

知识出处

检索条件

共 40850 条 138 / 2724
2056
知识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 类型: 正文
本节讲述了(一)宁德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二)闽东畲族歌言两部分内容。
2057
知识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 类型: 正文
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名称的来源在宁德市蕉城区八都镇猴盾畲族村,流传着一种独特的二声部山歌,这是畲族山歌中唯一存留的二声部山歌歌种。畲族民间称之为“跟唱”,亦称“双条落”。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央派出少数民族文艺调查组,在宁德市蕉城区八都...
2058
知识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 类型: 正文
畲族歌言是畲族人民用自己的语言自编自唱的歌,既有丰富的歌唱形式又有独特的民族唱法,是民族民间文学与民族民间音乐的有机结合体,其内容与二声部山歌“双音”相类似,大体上可分叙事歌、小说歌、传统山歌和革命山歌和解放新歌五种类型。
2059
知识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 类型: 正文
屏南四平戏,又称为“庶民戏”、“闽北四平戏”,其渊源于明代“稍变弋阳”的四平腔。戏曲界称其为“中国四平戏活化石”和“明代四平腔的遗响”。四平戏自明后叶传入屏南以来,至今已传15代,历四百多年,是我国四平戏之硕果仅存。同时还保持着大量宋元杂剧...
2060
知识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 类型: 正文
北路戏是代表清代乱弹系统声腔的珍稀剧种,流行于闽东、北、中一带,俗称“福建乱弹”“横哨戏”。明末,闽东北各地的民间戏曲颇为兴盛。入清以后,习戏之风更炽。相传,道光、咸丰年间,福建唱乱弹的戏班甚多,按其流行区域,有“北路班”、“南路班”、“上...
2061
知识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 类型: 正文
北路戏是以北方吹腔为主的乱弹腔南传后,其表演艺术通过与高腔的融合,并吸纳当地流行的徽调牌腔和民间小调,形成闽东北最具影响的剧种,被时人称为福建乱弹。
2062
知识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 类型: 正文
北路戏在数百年的民间草台戏演出活动中,总结出一套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表演艺术,其主要特征在于肢体之动作语言无论男女角色各种行当,都以手眼身法步等各种丰富的动作来表现人物性格角色行为,进而推动剧情的进展这种强化形体动作,将人物内心活动外化,是建...
2063
知识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 类型: 正文
北路戏的唱腔除极少数具有高腔曲牌体特征外,大多数均为板腔体音乐,正反宫音乐主要曲调都具有旋律优美、节奏欢快、行腔圆顺、抑扬顿挫、富有叙事性的表现特征。
2064
知识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 类型: 正文
霍童线狮的技艺迄今已有1000多年,依附传统民俗节庆“二月二灯会”,成为灯会上最为精彩的节目之一。从中可以说,二月二民俗节,成为霍童线狮表现的平台。霍童线狮是霍童开山始祖隋朝谏议大夫黄鞠从河南引进的中原文化,历经世代相传,不断创新,现已成为...
2065
知识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 类型: 正文
本节讲述了线狮表演的造型艺术特色。
2066
知识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 类型: 正文
本节讲述了线狮主要表演在舞台上,行走的线路每年固定,大致线路为:街尾-坂头-新街-街尾。
2067
知识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 类型: 正文
本节讲述了线狮的身子、头、尾巴材料均由竹篾制作,在狮子转折点上用其他材料代替,使转折点不易断。
2068
知识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 类型: 正文
本节讲述了霍童线狮的灯光背景。
2069
知识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 类型: 正文
本节讲述了牵绳者的服饰均以武术服装为主。
2070
知识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 类型: 正文
柘荣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自古民风淳朴,人民诚实豁达,因境内绿柳婆娑而别称“柳城”。柘荣剪纸历史悠久,可以上溯唐代,盛于清、民(国),具有广泛扎实的群众基础。柘荣剪纸以剪为主,用具十分简单,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一个织篓即可。柘荣剪纸不仅在乡间...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