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畲族民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981
颗粒名称: 二、畲族民歌
分类号: J642.225.7
页数: 3
页码: 119-121
摘要: 本节讲述了(一)宁德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二)闽东畲族歌言两部分内容。
关键词: 文化遗产 畲族 民歌

内容

(一)宁德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 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名称的来源在宁德市蕉城区八都镇猴盾畲族村,流传着一种独特的二声部山歌,这是畲族山歌中唯一存留的二声部山歌歌种。畲族民间称之为“跟唱”,亦称“双条落”。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央派出少数民族文艺调查组,在宁德市蕉城区八都镇猴盾畲族村一带发现了畲族二声部山歌。当年文艺调查组的郑小瑛同志,在1959年《人民音乐》第7期刊中,发表了《畲族山歌与“双音”》文章,第一次将畲族二声部山歌称为“双音”。这以后畲族二声部山歌,无论是畲族或是他族都将这一畲族二声部山歌称之为“双音”。
  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的表现内容传统二声部山歌“双音”的表现内容广泛,畲家人认为:“只要眼睛能看到的都能唱”。从文学内容上可分为五种题材:叙事歌、小说歌、传统山歌、革命山歌、解放新歌。
  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假声唱法畲族唱山歌清唱,无伴奏。畲族对歌都用“假声”演唱,畲家人认为:用“假声”演唱,声音“嫩”而好听,传得远,唱久了也不累。唱“双音”时,男女双方歌手的声音要统一(指:都必须用“假声”唱歌),才能和谐好听。故,唱“双音”时音调大体要一样。唱“双音”时谁先唱并不一定,后一声部与前一声部相差两三个字时开始接唱,先唱者在结束处(指:结束音)拔长音,让后一声部跟上一起结束。
  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假声唱法与畲民所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关系由于历史的原因,自称“山哈”(“山里人”的意思)的畲族人民,长期居住在大山深处,是山水造就了畲族人民恬静、朴实的性格和委婉、优秀的唱腔。取这种古朴而秀丽的风格与大自然中的天籁之声汨汨交汇,融合无间,正是畲家人假声演唱的真谛所在。
  畲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困苦对畲歌假声唱法的影响解放前,畲民生活水准极端低下,过着“火笼当棉袄,竹篾作灯草,野菜作粮草,番薯丝吃到老”的贫苦生活。由于长时间生活在这种压抑的社会状态中,形成了一种凄凉压抑的心理状态,当这种心理寄托借助山歌来抒发时,则形成畲族较独特的轻声、细唱,如泣如诉地倾吐,忧怨心声的特色,这也是形成畲族山歌假声唱法的重要原因之一。
  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的主要表现形式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演唱形式,每个声部至少1人,每个声部的演唱人数可多可少,不同声部的男、女性别无明确规定,可以两声部各不同性别演唱,亦可两声部都由同性别演唱,但演唱“情歌”,就一定要男、女不同性别各唱一声部。歌词结构基本是七字一句,四句体,七字一句,四句为一条。二声部山歌“双音”的声部组合形式:支声式、和音式、接应式、模仿式。
  (二)闽东畲族歌言
  畲族歌言是畲族人民用自己的语言自编自唱的歌,既有丰富的歌唱形式又有独特的民族唱法,是民族民间文学与民族民间音乐的有机结合体,其内容与二声部山歌“双音”相类似,大体上可分叙事歌、小说歌、传统山歌和革命山歌和解放新歌五种类型。(见前述部分) 闽东畲族歌言有古老的历史,它在生活中产生渐至形成一系列盘歌习俗,具体有:1、拦路对歌2、寮里来客对歌3、“做表姐对歌”4、“做亲家伯对歌”5、歌节歌会对歌。畲族歌言有基本格律及变化形式,同时又有独特的演唱形式和唱法。(因篇幅所限,以下不详述格律及变化形式,只略述演唱形式和唱法。) 演唱形式:1、对唱,亦称“盘歌”、“对歌”,是畲族最主要的演唱形式。一般多是男女对唱,单个对单个,或多个对多个。对唱时一般拖腔较长,一方一句并不感到过于紧迫。各唱两句,亦多半于好歌手之间对唱,所唱的歌谣必须是双方都熟悉、能不假思索就能顺口唱出的全连本。2、独唱。一是歌手在行走时,自哼自唱。二是在节日、祭祀等特定场合,选特定歌手唱特定歌谣;如:《盘瓠王歌》。三是应亲友熟人要求,唱某一篇历史歌、或小说歌、或新歌。此外,巫师、道士文科道场的经诵等,也算是一种“独唱”。3、齐唱。人数或二三人、或三五人。一般是参加的歌都预先知道要唱什么,或由一位歌手开个头,其他歌手懂得他所唱的歌后,再附声齐唱。4、“双条落”。在闽东畲族部分社区,男女对歌盘唱中还出现一种罕见的被称为“双音”的盘唱形式。这是我国著名音乐家郑小瑛于50年代来闽东调查畲族文艺时首先发现并撰文发表的。发现地点就是闽东宁德市七都、八都一带的畲族村寨。普遍认为这是一种带有轮唱性质的二声部的重唱,是畲族多声部的歌唱音乐。
  演唱方法:演唱方法有三种:一为假声,二为真声,三为真假声结合。假声的唱法最有民族特色,其“气息支持点在小腹上部”,即歌手所说的“气从肺的底部直拔上去”。“演唱者将后鼻腔,软口盖上提,基本上运用头腔、鼻腔共鸣,声音细溜溜的像是从鼻腔哼出。真假声的结合则是一种难度较大的唱法,其特点在于“将头腔共鸣、口腔共鸣、胸腔共鸣混合运用。唱高音时以假声(即头腔共鸣)为主,搀入真声(即挂上胸腔共鸣),与纯假声相比,色彩更明亮,声音更结实,不虚不空;唱低音时以真声为主,搀入假声,与纯真起相比,声音深厚且富有弹性”。
  2006年5月,畲族民歌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附注

宁德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宁德闽东畲族歌言

知识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本书讲述了1993年至2008年,宁德市文化建设呈现出公益性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崭新局面。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如期建成,实施艺术精品带动战略,加强艺术科研和艺术教育,成果斐然;全市各级各类文化机构、团体和文化艺术工作者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辛勤耕耘,创作大量文化新作品,开展形式多样、广泛深入的文化服务,成果显著。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