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屏南四平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984
颗粒名称: 三、屏南四平戏
分类号: J825.57
页数: 3
页码: 121-123
摘要: 屏南四平戏,又称为“庶民戏”、“闽北四平戏”,其渊源于明代“稍变弋阳”的四平腔。戏曲界称其为“中国四平戏活化石”和“明代四平腔的遗响”。四平戏自明后叶传入屏南以来,至今已传15代,历四百多年,是我国四平戏之硕果仅存。同时还保持着大量宋元杂剧的表演体制。如粗犷的身段科介;南戏的诙谐和科诨;特有的脸谱和行当;以实应虚的形象效果;北杂剧的表演程式;副末开场和自报家门等。2006年5月,屏南四平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关键词: 文化遗产 屏南 四平戏

内容

屏南四平戏,又称为“庶民戏”、“闽北四平戏”,其渊源于明代“稍变弋阳”的四平腔。戏曲界称其为“中国四平戏活化石”和“明代四平腔的遗响”。四平戏自明后叶传入屏南以来,至今已传15代,历四百多年,是我国四平戏之硕果仅存。屏南四平戏一直保持唱白皆用土官话的传统,前台干唱,后台领帮腔的高腔传统,唱腔结构形式属曲牌体,常联缀演唱,旋律高亢激越,朴实流畅,间以滚唱、滚白、曲词通俗、行腔自由,发声以本嗓为主,假嗓交替,一唱众和。同时还保持着大量宋元杂剧的表演体制。如粗犷的身段科介;南戏的诙谐和科诨;特有的脸谱和行当;以实应虚的形象效果;北杂剧的表演程式;副末开场和自报家门等。
  屏南四平戏音乐唱腔保存原始的弋阳高腔“其节以鼓,其调喧”、“一唱众和”的传统艺术烙印。其乐队仅有锣鼓打击乐器伴奏,不用管弦乐器演奏托腔,演唱采用“一唱众和”的程式。该剧种唱腔向无曲谱,“帮腔”要视唱词中的句式、句段的长短、字多字少及人物情感需求而定。“帮腔”的唱词第一个字要由乐队鼓师先领唱,然后才随之“众人和腔”。这种“先领唱后和腔”的帮腔程式,艺人称之为“先领唱”、“套头唱”或“领头腔”。它主要是起着“定音”、“定调”作用,使“众和者”免于在无管弦乐器的演奏托腔的情况下,出现腔调混乱的现象。
  四平戏的“一唱众和”徒歌演唱形式,独特之处还在于巧妙地将“众和”与“锣鼓打击乐器伴奏”所造成的强烈舞台音乐气氛,完美地结合在行当脚色的“徒歌演唱”中,弥补了“徒歌演唱”而无管弦乐器伴奏的不足,使四平戏音乐与声腔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同时,以“一唱众和”配合“打击乐”伴奏的演剧程式,于广场与草台、庙台演出时,不但能增强音量、扩大音域、渲染气氛、增进剧情节奏,突出了人物个性,抒发感情,丰富其艺术表现力,而且能使众多的观众听清曲调,理解剧情。
  四平戏唱白皆用“土官话”,并杂用乡语,,它标志着四平戏这一古老剧种的舞台语言艺术别具一格,有别于其它任何剧种。
  四平戏唱腔属曲牌体,由于艺人口口相传,大量曲牌名遗佚,从近年来的抢救挖掘中,陆续发现了部分曲牌名,其中有:【驻云飞】、【水里鱼】、【傍庄台】等。
  四平戏早期后台演奏员只有5人,可操作乐器只有锣、鼓、绰板、吹、钹五类。前台一人唱,后台众人和,但帮助领唱得由司鼓者兼之。到了明清之际,四平戏也受到昆曲的影响,同时还搬演了昆曲剧目及引用昆曲曲牌。清末,四平戏受乱弹戏影响在后台乐器上增加了箫、笛与麻胡等新乐器,(“麻胡”的形状样式与京胡相似,但比京胡偏大些。)演奏人员也由原来5人增至7人。
  四平戏的行当角色,一直保持生、旦、净、末、丑、贴、外7个。据老艺人说,清朝中叶后发展成9个,增加夫、礼二角;“夫”即老旦,“礼”即副生,这种班底体制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戏班人员最多时只有26个。如果角色不够,往往一人兼扮几个角色,经常生旦下场后改扮龙套上场。四平戏班社有个特殊的老班规,平时将全班演员角色分称“三脸堂”,即:凡是扮演生、旦、末、外、贴脚色行当的演员角色,均称之‘白脸堂’;凡是扮演净、丑脚色行当的演员角色,均称之‘花脸堂’;凡是扮演贴杂脚行当的演员角色,均称之‘杂脸堂’。三者总称为“三脸堂”。
  四平戏的表演艺术既古朴粗犷,又优美自然,雅俗共赏,富有生活气息与民间色彩。生角出场必自报家门,举止文雅端庄,旦角注重静淑稳重,净角要求粗犷夸张,丑角则引逗滑稽。每个行当的表演都有一套严格的科范。尤其是净与丑的科介与念白,随剧情发展而插科打诨,甚至游离脚本台词而临场发挥,以增添滑稽与戏弄的古杂剧科诨色彩。其技艺特色主要有穿花对阵、插科打诨、撒帐、人当道具、真刀真枪、打洞破门。
  2006年5月,屏南四平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知识出处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宁德市文化志1993-2008》

本书讲述了1993年至2008年,宁德市文化建设呈现出公益性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崭新局面。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如期建成,实施艺术精品带动战略,加强艺术科研和艺术教育,成果斐然;全市各级各类文化机构、团体和文化艺术工作者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辛勤耕耘,创作大量文化新作品,开展形式多样、广泛深入的文化服务,成果显著。

阅读

相关地名

屏南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