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35035 条 64 / 2336
946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 类型: 正文
1986年前,海产以近海捕捞业为主,此后向远洋发展。1990年,开始大力发展人工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至2002年,全县有渔船187艘,机船动力计3672千瓦。海洋捕捞总产量1.69万吨。海水养殖面积1.21万公顷,总产量2.33万吨。淡水养...
947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 类型: 正文
渔港刁口渔港原称刁口海铺,位于挑河河口东岸,始建于民国年间,曾三度迁址,1974年迁今址。时为简易码头,1986年,县政府决定加快渔港渔村建设,走“以港引船、以船建村、以村养港、以港兴渔”的路子。1991年建刁口造船厂,每年可修造80马力以...
948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 类型: 正文
本文描述海洋捕捞作业的渔具有50余种,主要有定置网、流刺网、拖网、樯张网、须子网、板网、锚流网、坛网、柳网等。全县渔业生产由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改为以船为基本核算单位,以“大包干”为主要承包形式。
949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 类型: 正文
本文描述了对虾养殖,罗非鱼海水养殖,贝类暂养。
950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 类型: 正文
本文描述了境内淡水养殖主要有池塘养殖、水库养殖、网箱养殖、渗水养殖、稻田养殖等。
951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 类型: 正文
1986年前,水产品加工大多沿袭“一把盐、一把刀”和“腌、煮、晒”的传统方式。大宗海洋捕捞产品由渔民在船上加工或由水产公司收购后加工,产品主要有各种咸干鱼、咸梭子蟹、对虾干、海米、虾壳、虾皮、虾酱等。1986年,在保留传统水产品加工工艺的同...
952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 类型: 正文
本文描述了渔业许可证发放,禁渔制度,浅海护养管理;渔类资源监督管理。
953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 类型: 正文
本节描述了利津县双瀛水产苗种有限责任公司,黄河口水产良种场,利津县冷藏厂,利津县水产供销公司,附记:土特产。
954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 类型: 正文
本文描述了土特产分别有:黄河刀鱼, 东方对虾 ,三疣梭子蟹,文蛤 ,利津虾皮。
955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 类型: 正文
地处渤海之滨、黄河下游的利津县,盛产黄河刀鱼。每逢阳春三月桃花汛期,刀鱼开始上市,至五月下旬才过旺季。黄河刀鱼,脊背金黄,腹部银白,鳞含脂肪,肉细嫩而不腻,鱼刺多而柔软,味道鲜而芳香。因其体形似利刀,故名刀鱼。按生态群类划分,属于过河洄游鱼...
956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 类型: 正文
对虾是海产中的珍品,特别是渤海湾出产的对虾,个大肉肥,戍虾体长一般在20厘米左右,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味道鲜美,在国际上素享盛名,有“东方对虾”之称。黄河人海口附近海域,即是东方对虾的主要产地。位于利津境内的刁口,...
957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 类型: 正文
黄河口一带滩涂及浅海蟹类家族发达,其中最为著名的为三疣梭子蟹,是利津县海域内传统的名贵海产品。
958
文蛤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 类型: 正文
俗称花蛤,贝类中的珍品,因贝壳表面光滑布有美丽的红、褐、黑等色花纹而得名,整体呈三角形,贝壳拟凸形扇面,颇为美观。文蛤,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蛤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其肉色玉白,有较强的口嚼感,即可烹炒也可做汤,味道极为鲜美。贝壳是...
959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 类型: 正文
利津虾皮素享盛名。民国十一年(1922年)出版的《山东农业概况》.中记载:“利津海产远销河南、山西等地,其中以虾皮为大宗。”当时虾皮年产量在15-25万公斤左右,建国后,生产条件逐步改善,虾皮年产量大幅度提高。虾皮是天然钙的主要来源,其含钙...
960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 类型: 正文
20世纪80年代以前,利津县的水利基础设施和排灌能力比较薄弱。进入80年代后,特别是1995年之后,利津县把水利建设作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命线”工程来抓,实现了快速发展。到2002年底,全县引提水能力达到130立方米每秒;干渠衬砌长度...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