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渔业企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图书
唯一号: 151320020210000904
颗粒名称: 第七节 渔业企业
分类号: S9
页数: 3
页码: 223-225
摘要: 本节描述了利津县双瀛水产苗种有限责任公司,黄河口水产良种场,利津县冷藏厂,利津县水产供销公司,附记:土特产。
关键词: 水产业 渔业 利津县

内容

利津县双瀛水产苗种有限责任公司
  该公司始建于1985年,原名为利津县对虾育苗场。1986年2月正式投产,是联合国粮食计划署WFP-2771援建项目,也是利津县开发的1733公顷虾池配套项目。1986-1993年,以对虾育苗为主。1994年,成立利津县海珍品养殖研究所,成为东营市唯一一家集生产与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水产科研机构。当年繁育河蟹苗29公斤。1995年,繁育罗氏沼虾、牡蛎、梭子蟹等新品种。资产由原来的189万元,增加到700余万元,创利税100余万元。1996年扩建,在3000立方米水体的基础上,扩建到4500立方米水体。2001年10月,育苗场进行改制,由国有企业改为股份制企业,并更名为利津县双瀛水产苗种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育苗水体4500立方米,繁育河蟹苗600公斤,对虾苗4500万尾,三疣梭子蟹苗250公斤,日本对虾苗2200万尾,创产值240万元,实现利润50万元。
  黄河口水产良种场
  该场位于汀河村东部,原名利津县汀河罗非鱼场,系原汀河乡政府投资建设的主要乡镇企业之一。1986年,聘请专家考察论证,1987年建成投产。占地面积16公顷,建立越冬温室2栋2000平方米,苗种培育池2.53公顷,固定资产100万元。主要利用胜利油田提供的“陈10井”的地下热水资源,进行罗非鱼和淡水白鲳的繁育及越冬保种。年可提供罗非鱼苗100万尾。1997年扩建,并改称黄河口水产良种场。占地面积23.4公顷,越冬保种及育苗温室9栋,计5000立方米水体,育苗培育池10公顷,固定资产800万元。繁育品种由罗非鱼,增加到淡水白鲳、建鲤、彭泽鲫、河蟹、罗氏沼虾等,年生产能力达到1亿万尾。1999年进行改制,由个人承包经营。2000年,因“陈10井”地下热水资源匮乏和土地产权等问题而停产。
  利津县冷藏厂
  该厂位于陈庄镇东北部,原属县水产局下属企业。1987年10月建成投产,占地面积9.33公顷,主要冷冻水产品和肉食品,冷库容量500吨,固定资产521.6万元。至1992年3月,累计完成产值2212万元,销售收入1324万元,亏损306.8万元。该厂由于生产加工量不足和销售市场疲软等,造成经营困难,亏损严重。是年,移交给利津县粮食局。2001年6月改制为东营市博大食品有限公司(见本编第六章第四节)。
  利津县水产供销公司
  该公司是县水产局下属企业。1948年4月建立,1985年由利津县城迁址陈庄镇政府驻地。2000年12月,因受市场影响,改制拍卖给24名职工,原名称注销。
  附记:土特产
  黄河J!鱼地处渤海之滨、黄河下游的利津县,盛产黄河刀鱼。每逢阳春三月桃花汛期,刀鱼开始上市,至五月下旬才过旺季。
  黄河JJ鱼,脊背金黄,腹部银白,鳞含脂肪,肉细嫩而不腻,鱼刺多而柔软,味道鲜而芳香。因其体形似利刀,故名刀鱼。按生态群类划分,属于过河洄游鱼类。每年农历三月中旬,成群结队的刀鱼陆续由渤海游入黄河,逆流而上,到山东省东平湖产卵,鱼卵孵化、育肥后,游回黄河,顺河而下再入渤海生长越冬。其寿命一般为四冬龄,二、三冬龄性成熟后便逆河上游产卵,由于刀鱼在回途中摄食较少,消耗较多,所以,在黄河下游时最肥,越往上游,刀鱼越瘦,这就是黄河刀鱼利津最佳的原因。
  20世纪70年代,由于引黄水量大增,刀鱼汛期经常水源不足,甚至断流,再加从下游到上游,沿黄渔民层层布网捕捞,致使刀鱼量少。数量锐减,愈加珍贵。
  东方对虾对虾是海产中的珍品,特别是渤海湾出产的对虾,个大肉肥,戍虾体长一般在20厘米左右,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味道鲜美,在国际上素享盛名,有“东方对虾”之称。黄河人海口附近海域,即是东方对虾的主要产地。
  位于利津境内的刁口,是对虾的盛产地带。由于这一带沿海一线有多条河沟人海,携带有大量有机物,为对虾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饵料,对虾生长较快,一般在4个月左右即可长到15-20厘米。1986年始,人工饲养对虾获得成功。如今,东方对虾已上了寻常百姓餐桌。
  三疣梭子蟹黄河口一带滩涂及浅海蟹类家族发达,其中最为著名的为三疣梭子蟹,是利津县海域内传统的名贵海产品。因其背甲隆起三个疣瘤,体形酷似民间织布的梭子而得名。三疣梭子蟹个大、肉肥、味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等营养成分,是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的海产品。捕获期为春秋两季。每年四月上旬,随着水温的逐渐上升,越冬后的母蟹开始自黄河口东北的渤海湾深处莱州湾沿岸一带洄游。四月底开始在水深10米以内浅水海区产卵。每只母蟹产卵达数万只,附在腹肢刚毛上,形成鼓鼓的一堆,渔民称之为“蹬籽母蟹”母蟹蹬籽前肉肥膏满,大者斤余。产籽后体弱肉瘦,虽香不如前,鲜度却有增无减。盛夏之时,公蟹体重肉多,质量优于母蟹,故有“春吃团脐(雌),伏吃长脐(雄)”之说。中秋节之后,三疣梭子蟹又日渐丰腴,至12月初越冬洄游时,个个脂膏盈甲,壳满肉肥,谓之“顶盖肥”。这时,随着气温的降低,它们又姗姗而去,潜入深海越冬。
  上世纪80年代末期,由于捕捞过度和污染等因素,三疣梭子蟹自然资源连年下降,为此,县海洋与渔业局技术人员,对三疣梭子蟹进行了室内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攻关实验,1995年实验成功,并繁育出300万只稚蟹。该技术项目于1997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2年底,三疣梭子蟹池塘养殖面积2万余亩,年产量达500余吨,创产值3000万元以上。
  文蛤俗称花蛤,贝类中的珍品,因贝壳表面光滑布有美丽的红、褐、黑等色花纹而得名,整体呈三角形,贝壳拟凸形扇面,颇为美观。文蛤,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蛤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其肉色玉白,有较强的口嚼感,即可烹炒也可做汤,味道极为鲜美。贝壳是制造工艺装饰品的原料(如贝雕),又是畜禽饲料(作用同鱼骨粉)。
  利津县河口浅海区域的滩涂面积大,文蛤资源丰富,东营市沿海滩涂已划定文蛤保护区,以确保珍贵的文蛤资源得到合理开发。
  利津虾皮利津虾皮素享盛名。民国十一年(1922年)出版的《山东农业概况》.中记载:“利津海产远销河南、山西等地,其中以虾皮为大宗。”当时虾皮年产量在15-25万公斤左右,建国后,生产条件逐步改善,虾皮年产量大幅度提高。
  虾皮是天然钙的主要来源,其含钙质极高,每百克虾皮含钙可达一克,这是其他任何含钙物所无法比拟的。钙是构成骨骼的重要物质,参与凝血过程,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调节心脏的活动。
  利津虾皮,以个体完整,个头匀称,皮薄肉厚,咸淡适口而著称。上品虾皮是桃花色或色泽润白而微透金黄,盐分轻,味道鲜美,持久不变;中品呈淡金黄色,较上品的盐分略重,此类虾皮居多数;下品呈土黄色,含盐量大,个头不匀。制作虾皮的鲜虾是渤海湾地方性自然资源,其学名叫毛虾。这种虾集中在深海中越冬,来年春季转暖后,便成群结队向渤海湾和莱州湾一带的岸边游动,直到小雪后才逐渐向越冬场洄游,故一年中除严冬季节外,其他时间皆可捕捞。毛虾除制作虾皮外,还可制作虾酱。虾酱发酵的过程中,还能产虾油,是很好的调味品。

知识出处

利津县志(1986~2002)

《利津县志(1986~2002)》

出版者:中华书局

出版地:2006

《利津县志》(1986-2002),旨在存史以鉴兴衰成败之理,资治以寓因革损益之训,教化以启爱国爱乡之情,兴业以济人民富裕幸福之道。全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精心谋篇,广征博采,科学考证,去粗取精,实事求是地记述了 1986年至2002年我县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诸方面的发展变化,突出了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是一部融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权威性于一体的县情百科全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