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州区图书馆
肃州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肃州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题名
责任者
关键词
全文
检索
颗粒类型
全部
12302条
基础文献
23条
析出资源
6590条
图表
1537条
人物
1512条
机构
643条
事件
229条
地名
336条
专题
448条
作品
790条
实物
194条
知识出处
全部
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肃州文史 第十五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九辑
肃州文史第十六辑
酒泉文史資料第八輯
民国酒泉县志
酒泉市志
肃州文史第十三辑
酒泉文史资料人文地志...
肃州文史资料第十四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五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四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六辑
酒泉市肃州区志
酒泉文史资料 第三辑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
酒泉文史资料第二辑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检索条件
共 12302 条
644
/
821
9646
万智善
人物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
时代:
不详
万智善:我出生在金佛寺镇上河清村五组。刚刚记事的时候,就觉得总也吃不饱。那时候的物质生活实在是太贫乏了,父母亲和生产队的社员一块种地,挣工分分粮食,养活爷爷奶奶和我们兄弟三人,日子很紧巴。因为家里挣工分的人少,一年下来吃粮不够,经常是东借西...
9647
薛春德
人物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
时代:
不详
薛春德:唉,那时候农民生活水平很低,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如不遇天灾人祸,仅能维持生计。我们一日三餐都胡股碌的呢,早晨喝稀,午用干,晚上吃“糊糊”。不少人家是糠菜半年粮,多数人家是“冬酸菜,夏野菜,一年四季老咸菜。”穷人家根本置办不起年货,最多...
9648
李富泉
人物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
时代:
不详
李富泉:好的。七八十年代大人们拿着春节特供票证到供销社购买二两香油、一斤好酒、两斤白糖以及一些分量极少的糖果糕点食品作为年货,用平日节省攒下来的布票给孩子做身新衣服。由于没有冰箱,人们还会做些易于保存的油炸食品与炒货作为过年的零食。 李富泉...
9649
罗发兴
人物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
时代:
不详
罗发兴:我是1972年12月招工到玉门油田职工食堂的,那时候的炊事员是很辛苦的,早上七点钟就上班了,没有什么机械化的设备,全是人工在干,十一点半开饭,也没什么肉菜,就是四个素菜。每月一个人只有半斤肉,吃肉要票,大米饭也要票。中午十二点半下班...
9650
薛崇余
人物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
时代:
不详
薛崇余:1962年我刚当上会计,那年分粮每次分的都特别少,场上分粮时,社员都提的个裕裕、包包盛粮,尽头三折四扣,有的户还分不上粮。扣的是上年借下的,春上没吃的,就向生产队借,所以夏收分的粮食就少,装粮的大口袋根本用不上。从1963年起就可以...
9651
马文奎
人物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
时代:
不详
马文奎:那时候,一开始地里产粮少,肥料也跟不上,随后古沙古土上地,产量就可以了。分粮夏秋搭配,根据面积和产量,夏粮分多少,秋粮分多少,定一个比例。有的年份是三七,有的年份是七三。场上按人分一小部分先应急,交掉公粮、统购,其余的入库,到年底进...
9652
刘月贤
人物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
时代:
不详
刘月贤:俗话说,种庄稼的人都是土里刨食的命,意思大概是农民要想不饿肚子,就得在地上多种些粮食来维持生存。在家里储存收获的粮食,主要是防止发生天灾(如旱灾、虫灾、涝灾等)时挨饿。旧社会,粮食产量很低,每亩地最多能产小麦两三百斤,能打一石粮(4...
9653
潘桂兰
人物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
时代:
不详
采访人:以前村民都自己做醋吃,您做过醋吗?潘桂兰:以前家家户户都做醋,我们一家子人吃的醋就是我亲手做的。 采访人:做醋的主要原料是什么?需要什么设备?潘桂兰:做醋的主要原料是麸皮、炒麦子、曲子,一般是一斗麸皮配三升麦子,两碗曲子。做时需要一...
9654
薛克思
人物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
时代:
不详
薛克思:所谓垡子我们叫做泥炭,就是荒滩里带草皮的土,也就是芦芽、冰草、红柳等野草的根在地底下长得时间长了就会盘根错节绣在一起,有些要挖凡尺深才能挖出来,挖出来的堡子有黑的,有黄的。挖回来之后就像现在打草机打下的草墩子一样,就那个形状。码成垛...
9655
周树仁
人物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
时代:
不详
周树仁:从我记事起,娘母子就天天打发我到地上、沟渠、地坡湾拾柴棒子,划衣末子、树叶子做燃料,烧上一顿算一顿。等到农闲的时候就到东滩里刨挖然毛子刺、白刺,还有就是看到牲口拉粪了拾上来晒干做燃料。有些地方,像红水坝也就是现在的三奇堡、西店那一片...
9656
潘明俭
人物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
时代:
不详
潘明俭,生于1961年7月,清水镇半坡村农民。潘明俭:好的!地处祁连山北坡的沿山一带土薄石厚,地下水太深,没办法打井,人们都习惯于吃涝池水。最早的涝池都是人畜共用的,牲畜在涝池边饮水时,会把粪便排进涝池,所以,那时候的沿山人,谁也别想喝上真...
9657
罗世银
人物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
时代:
不详
罗世银,四十年代出生在黄泥堡裕固族乡新湖村,社教后当生产队会计,1983年当乡干部直至退休。 罗世银:我小时候吃水艰难得很,庄子南里有个淌水浇地的官沟,水一淌下来,人就吃沟里的水,水淌过就吃沟里汪下的死水渗水,渗水羊啊牛啊也吃,水里面牛羊杷...
9658
陈桂芳
人物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
时代:
不详
陈桂芳,生于1950年5月,银达镇人。曾任原北关街道办事处居委会主任,现任仓后街社区酒金西路楼院党支部书记。 采访人:陈书记您好!您对过去的水磨清楚吗?陈桂芳:我咋不清楚,虽然我没有管过磨,但经常去推磨,所以非常清楚。人们对水磨用一首歌谣描...
9659
何玉萍
人物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
时代:
不详
何玉萍,生于1950年8月。曾任原酒泉县广播站副站长、肃州区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国家一级播音员。 采访人:请您谈谈不同时期服饰变化都有哪些色泽特点?何玉萍:五十年代新中国刚成立,各行各业百废待兴,机械化程度不高,需要通过劳动加快经济建设,工人...
9660
于永合
人物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
时代:
不详
于永合,生于1949年3月,铧尖镇铧尖村1组村民。1967年到1982年建筑队搞修建,大包干后在家务农。采访人:您把房子的变化过程谈一谈。 于永合:五六十年代以前,老百姓家里都很穷,好一点的人家住土坯房,房顶上担椽子,铺席子,窗户是牛肋巴窗...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