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合,生于1949年3月,铧尖镇铧尖村1组村民。1967年到1982年建筑队搞修建,大包干后在家务农。采访人:您把房子的变化过程谈一谈。
于永合:五六十年代以前,老百姓家里都很穷,好一点的人家住土坯房,房顶上担椽子,铺席子,窗户是牛肋巴窗子,没有玻璃,糊的是麻纸。穷一点的人家,住的也是土坯房子,房顶上连椽子都担不起,更别说铺席子了,房顶是用树秧蓬下的,一下雨房顶就漏,地下炕上用脸盆接雨。一家子都挤在一间房子里做饭、吃饭,在一个满间炕上睡觉,几个娃娃盖一个被子,嘟噜一转儿都是头,他扥过来,你扥过去,根本就盖不住,脚都在外头呢。七八十年代开始有了砖,好一点的家儿开始用砖打地基,立砖柱子,用的还是木头窗子,窗子上开始装玻璃,顶上用报纸或白纸糊仰尘。九十年代有了钢窗,又大又亮,安上房子气派多了。条件好一点的人家,前墙是一砖到顶的,还带走廊,走廊的地面打的水泥地坪,房子里面的地铺上了砖,干净多了,再也不用堂土杠冒地扫地了。房顶是用专门打顶棚的彩色塑料带编下的,院子里的台沿子也用水泥打成,看起来气派得很。我们老俩口住的这套土坯房子是1987年修的,属于砖土木结构,前墙是一砖到顶的,当时是全队最好的,现在跟人家相比就差远了,只能藏个身了。我的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在街上的楼房上住着呢。我们老了,在这里住惯了,住在自己家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