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春德:唉,那时候农民生活水平很低,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如不遇天灾人祸,仅能维持生计。我们一日三餐都胡股碌的呢,早晨喝稀,午用干,晚上吃“糊糊”。不少人家是糠菜半年粮,多数人家是“冬酸菜,夏野菜,一年四季老咸菜。”穷人家根本置办不起年货,最多也就是能比平时稍微好些把肚子吃饱。我们家那个地方的穷人拾上些驴粪、牛粪拿到城里卖钱,卖的钱再置办年货。年货就是买上个红纸,回去写对联,再买上些蒜苗子,有余钱的话就割上两斤羊肉,到了三十晚上,娘母子能给你做个臊子面吃那就不错了。解放后,农民都分到了土地,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大多数农民能吃饱肚子了。过年能穿新衣裳,吃个油馃子了,想吃个白面馍馍也不是难事,走亲戚家还能装些红糖和点心,亲戚来了也能炒个菜。勤快一些的家庭养猪、养鸡,攒到过年了吃肉。手巧的妇女做些烧壳子,沙枣面馍馍。总体上说,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年也过得一年比一年热闹。
薛春德:六十年代中后期,我刚到记事的年龄,对于过春节,至今回忆起来,依然有滋有味。我们那时候流行这么个话:“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我们小时候,最憧憬过年了。临近过年,村里的娃子们开始在村前的空地上搭起一个很高的秋千架,各家各户也在门旁屋后的树上绑个小秋千,年味就越来越浓了。过年有新衣穿,有白面馒头吃,不用出去劳动,能放个鞭炮,几乎天天跟着大人“串亲戚”,能吃上炒鸡蛋、白菜粉条炒猪肉、豆芽粉条肉,这些好菜平时都吃不到,碰上“有钱”的亲戚还能挣到两毛五毛的压岁钱。那年月,农村普遍面临温饱困难问题,娃娃们三四岁就开始“劳动”了,搂草捋树叶,跟在生产队的羊群后面“抢”羊粪蛋,帮大人把羊粪、草和树叶沤成腐植肥,送给生产队换成工分。我们家,因为母亲善于持家,全家人又辛苦劳作,虽然没有外出讨过饭,过年穿新衣但日子过得还是紧巴巴的。平时家里几乎天天都是洋芋、玉米粥、二面馒头和面条就着咸菜,只有到了春节,才能吃上白面馒头。母亲常常挑灯纺线织布,但全家人很少穿过新布做的衣服。冬天里农闲时节,母亲都会把全家的被褥和衣服翻新一遍,拆一些旧棉被和棉衣,把里面的棉花捶打一下,把棉被棉衣的里子洗一下,缝制成“新”的棉衣棉被。就这么个,过春节我们就有了所谓的新衣新帽。
薛春德:那时候过年走个别人家,一般不拿东西,好些的就是给捎上个馍馍,过年的时候就是这样子的啊,走亲戚串门子都拿着馍馍,挑些好的油饼子、油馃子、烧壳子拿上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