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崇余:1962年我刚当上会计,那年分粮每次分的都特别少,场上分粮时,社员都提的个裕裕、包包盛粮,尽头三折四扣,有的户还分不上粮。扣的是上年借下的,春上没吃的,就向生产队借,所以夏收分的粮食就少,装粮的大口袋根本用不上。从1963年起就可以了。
薛崇余:六十年代少些,平均一个人一天几两。到了七十年代标准就高些了。分粮体现“以人为主,多劳多得”,先按人分,每人平均一天能分到半斤粗粮,剩下的按工分再分,一人三四百斤到四五百斤,主要是玉米、小麦。从场上先按人分上些吃的,决算后再从生产队的库房里分,应分多少口粮,场上分掉了多少,借下的多少都扣完,剩余多少再分多少。有的户分得多,有的户分得少,有的户已经超过了,再不给分了,超出部分挂账,到下年再扣。每人分一斤清油,吃一年。哪像现在,一个月一斤都不止。生产队没钱,一个劳动日才两三毛钱,一个劳动日十分工,干一天活只有八分工,还挣不上一个劳动日值。挣给一年工分又不够扣粮钱。
薛崇余:六十年代初,一个人一天分不上一斤粗粮,地里打的少的呢,小麦单产两三百斤,糜子、谷子一两百斤。公社号召上纲要、过黄河,上纲要是400斤,过黄河好像是500斤,我们跨不上去,那时候没化肥,地里不增产。到了七十年代,小麦亩产三四百斤。到了大包干前几年,化肥渐渐多了,小麦亩产五六百斤。现在产量就高了,能上千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