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树仁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唯一号: 292230020220001505
人物姓名: 周树仁
文件路径: 2922/01/object/PDF/291010020220000023/001
起始页: 0421.pdf
性别:
国别: 中国
籍贯: 肃州

传略

周树仁:从我记事起,娘母子就天天打发我到地上、沟渠、地坡湾拾柴棒子,划衣末子、树叶子做燃料,烧上一顿算一顿。等到农闲的时候就到东滩里刨挖然毛子刺、白刺,还有就是看到牲口拉粪了拾上来晒干做燃料。有些地方,像红水坝也就是现在的三奇堡、西店那一片还挖地烧过堡子,我姑妈就嫁到那里,所以我知道。那个时候各地都差不多,没有粮食是一回事,有粮做地吃没烧头也不容易。 周树仁:白刺扎人也没办法,要操心防,刨挖时裤腿上绑个护膝,没有护膝小腿子上被戳得个血糊糊,烧锅时手上扎上刺了用针挑掉。那个时候都是牛拉的木轱辘车,后来有了架子车。刨挖的白刺随手搂在一起,打上一梯子踏瓷,两梯子搭住踏在一起,就是半捆子,四梯子一捆子,用要子绑成捆。捆子有里有面,一面是刺根,一面是刺秧,放到滩里就晒去了。晒干了就用木轱辘车拉去了,一木车大概能装二十多个,看家庭人口多少,大概也能烧个半个月左右。架子车能装十几个。解放时我12岁了,之后好多年还是主要烧白刺,做饭得有烧锅的人。 周树仁:到了五十年代,渐渐有了树秧子,麦草之类的也多了点,也就加上烧去了。1958年农业合作社成立,开始吃食堂,地上的柴草、树木也多了,再说后来也渐渐有了煤。刚开始生产队就派人去山上背煤,煤背下生产队就用皮车去拉。主要是南山、冰沟东面子,也就是现在的文殊沟那一带。拉一趟子来去得三四天,来了倒下再去。那时的煤都用斗量的呢,一斗有60斤。背回来的都是煤面子,加点有黏性的黄土,打成煤块就用起了。到后来那个煤矿倒塌了,各到四处(到处) 就有人拉地卖开煤了。赶头到了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出版者:政协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包含政事纵览、社会管窥、生活漫忆三个板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