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明俭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唯一号: 292230020220001506
人物姓名: 潘明俭
文件路径: 2922/01/object/PDF/291010020220000023/001
起始页: 0425.pdf
性别:
出生年: 1961
国别: 中国
籍贯: 肃州清水镇

传略

潘明俭,生于1961年7月,清水镇半坡村农民。潘明俭:好的!地处祁连山北坡的沿山一带土薄石厚,地下水太深,没办法打井,人们都习惯于吃涝池水。最早的涝池都是人畜共用的,牲畜在涝池边饮水时,会把粪便排进涝池,所以,那时候的沿山人,谁也别想喝上真正的干净水!我爷爷是民国初年生人,为了彻底改变祖祖辈辈被人欺凌的境地,他请阴阳先生在山坡边上选了一块风水宝地,用夯土打了一座庄子,又把打庄子取土时挖的一个土坑取名为“高涝池”。没想到迁过去还不到一年,生活又带来了困扰,这个“高涝池”灌满一涝池水,连十天也用不上就干涸了。到了冬天,“高涝池”里的冰被敲打干净以后,只能到两里以外的官涝池去挑水刨冰。这样的日子过了三年,我家的“高涝池”总算能蓄住水了,可是,更大的麻烦也跟着来了。到了第四年,因为喝不上干净水的缘故,奶奶得了拉肚子病,爷爷得了粗脖子病,到处求医问药,都无能为力。爷爷临终时,流着眼泪说,这都是脏水惹得祸。就这样,二位老人相继去世了。迁入新居不但没能改换门庭,反落了个家破人亡。 那时候,官涝池里的水比我家的“高涝池”干净些。爷爷和奶奶去世后,22岁的父亲,悲痛之余,还是想着怎么才能让涝池里的水不断线,怎么能再不喝“高涝池” 里的牛尿水子了。想来想去,请来木匠箍了一个足够一家人能用七天水的大木桶,专门用来储备水。又箍了两个驮水用的木桶,有了空余时间就赶上毛驴到官涝池里去驮水,然后倒在大木桶里,总算能喝上干净一些的水了。这时候父亲成了家,有了两个孩子,小日子总算安定下来。 但是,好景不长,到了父亲25岁那年(1948年)冬天的一个傍晚,家里突然闯进了七个拿枪的土匪。这些土匪二话不说,把父母亲的手脚绑住,把一家四口人关在小屋子里,然后就把我家仅有的四只羊全宰了。天亮前,这些土匪吃饱喝足了,把家里的米面装了两大包,绑在驴背上,又强迫父亲脱下衣服,让一个土匪穿上,拉出圈里仅有的一头牛,出了庄门向西跑了。后来才知道这些土匪是国民党马家军的败兵,是从兰州一路逃到这里,然后逃向青海去了。家里遭了这么大的劫难,如同天塌下来一样。驮水的驴被抢走了,吃水成了最大的难题,一家人在极度困苦中勉强维持着生活。 1949年解放后,在土地改革中我们家被定为贫农,分到了十二亩土地和三间房子,从此,我们又回到了祖上出生和生活的潘姓大家族中,彻底远离了单庄独户和“高涝池”。 在以后的岁月中,我们兄妹七人和父母亲共同经历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不缺穿,不愁吃,日子过得比较舒心。但是,吃涝池水的事实始终没有改变。为了解决吃水难的问题,生产队又在庄子北面挖了一口较大的涝池,有了两口涝池,一年四季涝池里的水再也不干涸了。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肃州文史·百年巨变访谈录》

出版者:政协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包含政事纵览、社会管窥、生活漫忆三个板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