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20740 条 18 / 1383
256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章介绍了邢台县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的曲折道路。
257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农业,是本县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有史以来,邢台人民务在农桑,勤劳稼穑,为发展农业生产进行了不懈地努力。然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受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生产水平很低。到1949年,全县粮食总产只有4816.1万公斤...
258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介绍了邢台县农业生产关系变革:解放前地主的剥削、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59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解放前,封建经济制度世代相传,生产资料为私有。土地占有极不平衡,地主阶级占有土地最多,仅占全县户数3%的地主、富农,就占有土地总数的20%。
260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地主将部分土地租给贫雇农耕耘,坐收地租。租佃方法分两种:一种是“活租”,按当年收成确定租佃分成,少者为“业佃各半”,多者达“佃二业八”,租地者纳租后所剩无几;二是“定租”。按租种地亩定租,每亩租额三斗、五斗不等,如遇灾年景欠收,土地所获全部...
261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这是地主剥削农民的一种主要手段。用廉价雇佣劳力为其耕耘土地。一般分长期雇佣(长工)和季节雇佣(短工)两种,还有针线工、厨子工、务农工等。地主对雇佣者报酬很少,甚至以役顶债,只管吃饭不给报酬。
262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是一种以贷放货币或实物高利的剥削活动。一般趁春季青黄不接或灾年时,向农民放高利贷,利率三、四、五分不等,甚至有借一还三的。不能如期偿还的,则利滚利。借粮一般是春借一斗秋还一斗三升,或一斗五升。借贷时还需有保人,以房屋土地作抵押。民国时期,本...
263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邢台县抗战时期与土地改革运动的历史。
264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土地改革完成后,县委本着“自愿互利、共同富裕、循序渐进,由初级到高级”的原则,领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在不长的时间内,本县农村经济制度实现了重大变革由土地私有制发展成为土地集体所有制。
265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互助组是土地私有制向土地集体所有制过渡的一种组织形式。早在1942年,水门、折户、小戈寥等村一些贫苦农民就创办了临时性、季节性的农业生产互助组织,本着“土地私有,耕作互助”的原则,采取“劳畜互补,以工换工,等价交换”的方法,解决了部分农户缺...
266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邢台县出击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历程1952年春,水门、折户、胡家楼、杜彬等12个村的农民,在互助组的基础上,采取“土地入股”的办法,建起了12个农业生产合作小社。到1955年秋,全县建成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927个,入社农户达578...
267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邢台县开展的农业人民公社化的工作情况。
268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70年代后期,为消除平均主义的弊端,部分社队推行了“四定一奖”生产责任制,拉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1983年,全县各大队普遍将集体土地按人劳比例分配到户,实行了以家庭承包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翌春,县委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
269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邢台县1955年遵照毛泽东主席指示开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历史。
270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 类型: 正文
新中国建立后,农村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农业劳动力大幅度增长。1949年全县农业劳动力7.3万多个,其中男劳力4.4万多个,1988年农业劳动力发展到10.1万多个。生产工具变化更大,由原来的落后笨重生产工具,逐步发展成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农村...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