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经济综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0243
颗粒名称: 第十五章 经济综述
分类号: F127.22
页数: 6
页码: 143-148
摘要: 本章介绍了邢台县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的曲折道路。
关键词: 邢台县 经济 综述

内容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土地多被地主阶级占有,广大农民不得不租种地主土地,缴纳高额地租,受着残酷剥削,广大农民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这种生产关系,严重地束缚着本县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缓慢。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猖狂掠夺,战争频繁,国民经济又遭到严重破坏。抗日战争前,全县粮食平均亩产:水地145公斤,旱地55公斤,水旱地平均100公斤。
  新中国成立后,全县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道路。
  1945年9月,邢台东部解放以后,县委、县政府集中全力领导人民进行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土地所有制的变化,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94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2501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475万元。
  在国民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农民分得土地后,走上互助合作道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在山区,以荒山造林为突破口,创造了“荒山、劳力入股,收益比例分红”的合作造林经验,推动了林业生产的发展。随之又经过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等运动,实现了社会安定,物价稳定,确立了国营经济市场的领导权。
  自1953年开始,进入了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本县积极发展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使农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粮食、油料、棉花实行计划收购计划销售。在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农业技术和耕作机具,组织生产竞赛,奖励劳动模范,农业获得连年增产。在山区建立了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实行农林牧统一经营,采取群众突击造林和林业队常年管护相结合,以及林牧分山划界等措施,促进了农林牧协调发展,创造了群众大面积造林和胡家楼综合治理寺沟等经验,受到全国水土保持委员会的奖励。
  农业合作化带动了全县手工业生产。私营商贩的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事业的发展。到1956年上半年,全县提前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新建了一批工商企业。
  总之,这个时期由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水平,国民经济计划安排的合理,调动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使社会主义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1957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5719万元,其中工业产值915万元,农业总产值4004万元。人年平均递增分别为10.8%、55%和8.4%。
  1958年,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鼓舞下,农业上继续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植树造林、科学种田,取得很大成就。但是,由于不少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心切,在生产上已经出现跃进形势下,又人为地开展了所谓“大跃进”,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基层虚报产量,造成高指标、高征购,挤掉了农民口粮。
  同年8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建立起7个“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工农兵学商”五位一体的体制,并推行“按级发工资、队队建食堂、干活不计工、吃饭不要钱”的分配制度。有的管理区或生产大队,还实行了“组织军事化、生产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生产关系的过快变化,脱离了人们的思想承受能力和当时经济基础。
  9月初,工业战线上又提出“开展全民大炼钢铁”运动,要求“书记挂帅,全民动员,遍地建炉,处处炼钢,户户献铁”,大批社员不得不放下“三秋”去炼钢铁,结果得不偿失。农业上丰产没丰收,形成丢烂糟。由于大轰大嗡,人海战术,大炼钢铁收效不大,特别是动员群众献钢献铁,把一批能使用的铁制器具,变成了废物。
  由于“大跃进”使共产风,浮夸风、特殊风、命令风以及生产上的瞎指挥风严重泛滥起来,挫伤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逐年欠收。农业欠收又影响到工业,不得不收缩,又使工业总产值大幅度下降,酿成三年经济困难,人民生活水平受到严重损失。
  1961年,县委按照中央提出的“调整、充实、巩固、提高”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纠正了“五风”,对受处分的干部进行甄别,生产有了转机。1962年,粮食总产量超过了1957年,人民生活上的困难得到缓解。
  1963年,本县遭到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灾害,水冲沙压耕地12万多亩。灾后,广大干部群众在全国支援下,艰苦奋斗,重建家园,顺利地渡过难关。196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5801万元,八年平均递增率0.2%。其中工业总产值662万元,八年平均递减率2.5%,农业总产值5139万元,八年平均递增率0.7%。当然这个速度是带有恢复性质的,如果没有1963年这场灾害,经济恢复速度将会更快。
  自1965年7月开始,从机关、企业到农村社队,分批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以“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为内容的农村“四清”运动。这次运动,对于解决干部作风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起到一定作用。但是,由于把这些问题都认为是阶级斗争或阶级斗争在党内反映,又提出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从而导致斗争扩大化。尤其是1966年3月以后在山区“四清”中,大讲阶级斗争的严重性,“有枣没枣打三杆”,“四清”工作团、分团、工作队,取代了原县、公社、大队的领导,致使很多干部受到不应有的打击和迫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四清”与“文化大革命”结合进行,左倾思想愈演愈烈。各级党政机关和经济管理机构,普遍受到冲击,无法工作,处于严重的无政府状态。社会上“停产闹革命”,武斗成风,破坏了经济建设。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966年和1967年比1965年分别下降7%和4%。其中工业总产值分别下降44%和43%。
  在“文化大革命”动乱中,由于广大干部、贫下中农、工人和知识分子的共同抵制,特别是广大农民始终坚持了生产,使经济保持了一定的稳定。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本县修复滩地梯田5万多亩,为解决山区群众温饱问题奠定基础;完成了“西水东调”工程和朱庄水库水利工程,对改善低山、丘陵地区的生产条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在工业生产上,1972年以后,在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本县采取“母鸡下蛋”、“滚雪球”等方法,兴办一批小化肥、小水泥、小五金、小煤窑、小水电等“五小”工业。1974年社队企业起步,使工业生产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同时,党政工作部门和经营管理机构的恢复,适应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1975年,工农业总产值达10801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304万元,农业总产值7497万元。十年平均递增率分别是6.4%、15.7%、3.8%,比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时期,分别下降4.4,39.3和4.6个百分点。
  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从而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1978年12月,共产党十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方针,纠正了经济工作中“左”的错误,把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加强农业基础的同时,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和乡镇企业。并相应改革了流通体制;加强了计划;财贸、经济、农业等综合管理部门;强化了财政、税收、工商行政、金融等宏观调控机构;新建了土地管理,标准计量、经济技术协作等机构。1988年,工农业总产值24524万元,是1949年的8.8倍,十三年平均递增率8.9%。
  自1979年开始,按照国家规定,较大幅度的提高了农副产品价格。1981年开始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各种类型的专业户、重点户和经济联合体。1982年完成了农业资源调查和在此基础上的农业区划工作。1985年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实行“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取消了统购统销制度,实行合同定购制度。这些举措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山区建设,1980年按照“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原则,明确了“以林为主,农牧副全面发展”的方针。1982年开始,组织实施太行山开发研究,1986年实施河北省“星火计划”。太行山技术开发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为山区开发建设提供了正确道路和经验,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和推广。1988年农业总产值10408万元,是1949年的3.2倍,十三年平均递增率2.8%。全县有林地面积占宜林地面积和初步治理面积占水土流失面积均达82%,森林覆盖率22.4%。猪、牛、羊肉总产4,644吨,是1949年的5倍。农业结构由单一的种植粮棉,转为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
  工业生产和乡镇企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本县采取国家、集体、个体一齐上,积极发展工业生产和乡镇企业。并且,依靠科学技术不断调整产品结构,重点开发有本县特色的新产品,以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实行企业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推行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增强企业活力,促进了工业生产和乡镇企业的长足发展。1988年,工矿企业1627家,工业总产值14116万元,分别是1949年的17倍和469倍。占工农业总产值64%,总产值十三年平均递增率为15%。

知识出处

邢台县志

《邢台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邢台县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