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列表

共 12380 条 795 / 826
11911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 类型: 正文
本章记述了福建最早生产的原料药是从天然药物中分离提取的。民国31年试产葡萄糖获得成功,但受英、美产品的冲击而停产。建国后原料药工业发展缓慢,品种增多,出口品种增加。80年代研制开发的原料药有54种。至1990年福建先后投产的原料药有104种...
11912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的化学制药,其中包括了葡萄糖、咖啡因、铋盐、冰片、甾体激素、烟酸系列产品等。
11913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在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葡萄糖生产情况。在民国时期,公司最初在永安县研制生产葡萄糖,后被炸毁,后在南平县重建制药厂。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投资建立化学制药厂,之后迁至福州并更名为福州制药厂。其他厂家如泉州综合食...
11914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后福建地区茶叶提取咖啡因的情况。崇安茶叶研究所最早从茶末中提炼出茶叶素。新中国成立后,余养禄集资建厂提取茶精。之后,福鼎制药厂公私合营后更名为大同化工厂,并逐步改进生产工艺。1990年,福鼎制药厂扩建咖啡因生产...
11915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福建生产的药用铋盐包括次硝酸铋和次碳酸铋。厦门双十中学制药厂最早试产,后并入厦门第三制药厂。70年代末,铋盐产量逐年增加。80年代,铋盐开始出口。90年代初,厦门第三制药厂与新加坡合资的厦门美康制药有限公司投产。
11916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福鼎制药厂引进江西冰片生产设备和技术,60年代产量逐年增长。70年代冰片销路不佳,1979年全省产量65.8吨。1982年车间失火,1983年重建。1985年产量达172.2吨,为最高。1990年产量139.7吨。
11917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福建研制成功的甾体激素有醋酸泼尼松、氢化可的松等。福州制药厂改进强的松工艺,以薯芋皂素为原料制备强的松,降低了成本。1984年,该厂生产的醋酸泼尼松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11918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厦门第二制药厂引进美国NEPERA公司的生产工艺,以3—氰基吡啶为原料制备烟酰胺,简化了工艺,提高了产量。烟酸、烟酰胺、烟酸肌醇等产品出口。
11919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福建利用微生物生产的药品除抗生素外,还有赖氨酸、维生素B12、维生素C等。投产的抗生素有21种,按其化学结构分类有:氨基糖甙类,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四环素类,如盐酸四环素、四环素碱、金霉素、土霉素等;β...
11920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厦门第二制药厂试制卡马西平,收率低于其他厂家,暂停实验。1986年恢复研制,改变精制溶剂和工艺,小批量生产0.36吨,全部出口;收率提高到80.6%,成本360.93元/公斤。1987年正式投产,年生产能力为20吨。1989年被评...
11921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福州抗菌素厂引进苏联菌种生产金霉素,1965年产量突破一万大关,1980年采用新工艺,1988年通过美国FDA验收。金霉素是福建省医药工业主要出口品种之一,全省3家工厂生产。福州抗菌素厂领先,成本最低。
11922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多家制药厂研制生产庆大霉素,其中福州抗菌素厂和三明制药厂产量较高,出口量也逐年增加。同时,这些制药厂也从庆大霉素废液中提取维生素B12,但由于成本等原因,部分厂家停产。
11923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福州抗菌素厂引进菌种和工艺生产四环素,经过多年努力,产量和成本都得到优化。1984年停止生产四环素,转产金霉素。
11924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泉州第二制药厂引进菌种生产土霉素,经过技术改造和扩建,产量和成本都得到优化。1987年产量达历史最高水平,1990年收率有所下降。
11925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福州第二抗菌素厂引进卡那霉素菌种和工艺,经过技术改造和扩建,产量和成本都得到优化。后因原料成本上涨和市场竞争激烈停产。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