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土霉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335
颗粒名称: 四、土霉素
分类号: TQ460.38
页数: 2
页码: 57-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泉州第二制药厂引进菌种生产土霉素,经过技术改造和扩建,产量和成本都得到优化。1987年产量达历史最高水平,1990年收率有所下降。
关键词: 福建省 微生物制药 土霉素

内容

1958年,厦门鱼肝油厂建立土霉素车间,生产土霉素及其胶丸。但因生产技术、产品质量等问题,无法继续生产。
  1969年,泉州源和堂蜜饯厂从华北制药厂引进菌种,进行摇瓶发酵,试制土霉素。1970年在100、300立升罐中进行二级发酵,生产了80多公斤土霉素。1971年在5000立升罐中进行中试,产量0.9吨。1973年土霉素正式投产,产量4吨。1975年,该厂土霉素车间与泉州农药厂合并,成立泉州第二制药厂,并投资56.2万元,对厂房和农药生产设备进行改造、维修。11月16日,经技术改造后的土霉素车间投产,年生产能力为5吨。1976年产量4.3吨,发酵单位15178单位/毫升,收率73.9%,成本129.42元/十亿单位。1977年,投资8.8万元,添置设备,使土霉素年生产能力增为10吨,产量7.7吨,收率78.2%,成本88.06元/十亿单位。1978年6月,该厂发酵工序采用消泡剂——泡敌取代花生油,使植物油单耗由原来的4.7公斤/十亿单位降为0.4公斤/十亿单位,全年可节约花生油112.5吨。
  1979年,泉州第二制药厂投资90万元,扩建土霉素车间。1979年底,新建的土霉素车间投产,年生产能力增至30吨,产量14.3吨;发酵单位达历史最好水平,为25009单位/毫升,成本70.99元/十亿单位。提炼工序采用二次纯化及离子交换工艺,使收率提高到93.3%。1980年产量21.1吨,平均发酵单位20249单位/毫升,收率93%,成本59.90元/十亿单位。10月,土霉素降价30%,按计划供应的粮食原料只能满足生产需要的三分之二,缺口三分之一的粮食原料则需高价购入,使得土霉素利润从1979年的10.85万元降为0.44万元。
  1981~1984年,泉州第二制药厂又投资110多万元,扩大土霉素生产。1982年,生产能力增为60吨/年。1985年,生产能力达137吨/年,产量90.3吨,收率93.3%,成本39.49元/十亿单位,这是成本最低的一年。1986年11月,泉州第二制药厂生产的5吨土霉素首批出口日本。1987年产量达历史最高水平,为169.3吨,出口增为17.8吨。1988年,泉州第二制药厂生产的土霉素被评为省优质产品,生产能力增至180吨。
  1990年,土霉素菌种退化,平均发酵单位降为16602单位/毫升,收率85.2%,成本68.乃元/十亿单位,产量28.3吨,出口20.7吨。1986~1990年,泉州第二制药厂共生产土霉素632.3吨,出口156.8吨。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福建省志·医药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事物发端,下限断至1990年底。内容包括:药材、中成药、原料药、化学药品、医疗器材、其它产品、购存、销售、科研教育、管理。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