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葡萄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324
颗粒名称: 一、葡萄糖
分类号: TQ460.6
页数: 2
页码: 49-50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在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葡萄糖生产情况。在民国时期,公司最初在永安县研制生产葡萄糖,后被炸毁,后在南平县重建制药厂。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投资建立化学制药厂,之后迁至福州并更名为福州制药厂。其他厂家如泉州综合食品厂、龙海锦山葡萄糖厂等也生产过葡萄糖。全省葡萄糖产量1990年为1334.1吨。
关键词: 福建省 化学制药 葡萄糖

内容

民国31年(1942年),福建省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张明德等人,在永安县东门外防空洞里研制葡萄糖。他们以甘薯粉、茭芋粉等为原料,用硫酸水解制取葡萄糖。产品颜色偏黄,而且收率低,成本高。是年,制药点被日军飞机炸毁,该公司在南平县重建制药厂,采用减压浓缩工艺生产葡萄糖,收率提高了50%左右。抗日战争胜利后,英、美等国药品大量倾销国内市场。相比之下,福建省企业公司制药厂(即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葡萄糖及其它药品质次价高,难以推销。民国35年(1946年),制药厂被迫停产倒闭。
  50年代初期,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经济封锁,药品供应十分紧张。1951年3月,人民政府投资9.4亿元(旧币,折人民币9.4万元),在南平市西门外马坑桥原福建省卫生厅材料库的基础上,建立中国医药公司福建省公司化学制药厂(后迁福州,更名福州制药厂)。同年10月1日投产。当时设备只有1000立升转化锅一台、普通离心机三台、真空泵一台、小型万能磨粉机一台、真空干燥箱一个、真空蒸发器一台、板框压滤器一台。不少工序用土办法进行生产。如,人工洗涤甘薯粉,没有高位槽,就将淀粉抬上山,山上放一木桶代替高位槽,让淀粉浆从毛竹管里流下来;蒸发,用几个脸盆排列一起,平面蒸发;结晶,开始用缸,后改用木桶,静止结晶;脱色用的活性炭,则买牛骨自制,用后经盐酸还原处理,回收循环使用。虽然,产品的质量符合药典标准,但色泽偏黄,只能作口服糖,不能作注射糖。1952年产量1.7吨,收率为30%,成本2.5~3元/公斤。1955年,福州制药厂葡萄糖产量57.2吨,收率41.9%。
  1956年,福州制药厂使用新的设备生产口服葡萄糖,并开始生产注射葡萄糖。当年,口服葡萄糖产量217.3吨,收率71.196;注射葡萄糖产量5.8吨,收率61.3%。福州制药厂还进行“精制无水葡萄糖”、“大米制造葡萄糖”等试制工作,但均未成功。1958年,福州制药厂在葡萄糖脱色工序中,用稻草制备的活性炭作脱色剂,取代进口活性炭,当年产量达798.8吨。其中,口服葡萄糖为765吨,注射葡萄糖为33.8吨。1966年,增加了丁维葡萄糖、多维葡萄糖两个品种的生产。
  1966年,泉州综合食品厂采用全酶法生产口服葡萄糖和淀粉糖浆。由于该厂全酶法比福州制药厂的水解法生产葡萄糖成本约高出64%,后停产。
  80年代,福建生产葡萄糖的厂家有福州制药厂、三明制药厂、龙海锦山葡萄糖厂、东山县食品化工厂等。由于甘薯粉产量减少、价高,1982年下半年后,福州制药厂、三明制药厂等先后改用玉米淀粉为原料,生产葡萄糖。
  1985年,全省葡萄糖产量为1266.1吨。注射葡萄糖产量250.1吨,其中福州制药厂168.7吨,成本2.99元/公斤;三明制药厂82吨,成本2.67元/公斤。口服葡萄糖产量1011.9吨,其中福州制药厂555.9吨,成本2.66元/公斤;三明制药厂112.5吨,成本2.26元/公斤;龙海锦山葡萄糖厂343.5吨,成本2.62元/公斤。
  1990年12月,松溪县葡萄糖厂以大米为原料,采用酶酸法,生产葡萄糖工艺通过了省级鉴定。1990年,全省葡萄糖产量1334.1吨。注射葡萄糖208.8吨,其中福州制药厂102.8吨,成本5.88元/公斤;三明制药厂106吨,成本6.78元/公斤。口服葡萄糖1125.3吨,其中福州制药厂673.5吨,成本5.66元/公斤;三明制药厂156.3吨,成本6.71元/公斤;龙海锦山葡萄糖厂295.5吨,成本4.22元/公斤。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福建省志·医药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事物发端,下限断至1990年底。内容包括:药材、中成药、原料药、化学药品、医疗器材、其它产品、购存、销售、科研教育、管理。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