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卡那霉素和丁胺卡那霉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7336
颗粒名称: 五、卡那霉素和丁胺卡那霉素
分类号: TQ460.38
页数: 2
页码: 58-5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州第二抗菌素厂引进卡那霉素菌种和工艺,经过技术改造和扩建,产量和成本都得到优化。后因原料成本上涨和市场竞争激烈停产。
关键词: 福建省 微生物制药 卡那霉素

内容

1974年,福州第二抗菌素厂林伯梁等人从上海第四制药厂引进卡那霉素菌种和工艺,生产出7公斤卡那霉素,平均发酵单位4000单位/毫升。12月,因钢材紧张,土法上马用2台20吨水泥发酵罐投产,年生产能力2吨,翌年产量为1.9吨,产值48万元。1976年新增2台20吨发酵罐投产,生产能力增至4吨,产量2.3吨。1980年,福州第二抗菌素厂投资50余万元,新增4台20吨发酵罐生产卡那霉素,年生产能力增至10吨,产量5.1吨,平均发酵单位4456单位/毫升,收率69.1%,成本232.12元/十亿单位,国家定价为350元/十亿单位。1983年7月,价格调为200元/十亿单位。1984年7月,该厂菌种室选育出NO—4高产菌种。11月,NO—4菌种投产,同时,改进发酵工艺配方,使平均发酵单位升至6471国际单位/毫升,收率76.4%;年生产能力增至25吨,产量13.5吨。由于卡那霉素国内厂家多,产大于销,市场价格仅130元/十亿单位,使许多厂家停产。翌年,卡那霉素紧俏,福州第二抗菌素厂卡那霉素产量增至22.4吨,市场价格升为270元/十亿单位,当年,该厂卡那霉素产值为588.4万元。1986年,福州第二抗菌素厂生产的卡那霉素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平均发酵单位6684国际单位/毫升,收率71.2%,成本147.21元/十亿单位,产量32.6吨。1986年福州制药厂利用原维生素C车间的厂房、设备,生产卡那霉素,新增生产能力18吨,产量2.2吨,平均发酵单位6139单位/毫升,收率48.5%,成本315.58元/十亿单位。1987年,福州第二抗菌素厂卡那霉素产量35.9吨,出口5.5吨;平均发酵单位6410单位/毫升,收率70.4%,成本180.36元/十亿单位。福州制药厂产量15.8吨,平均发酵单位5744单位/毫升,收率提高到64.3%,成本降至181.68元/十亿单位。1988年,福州第二抗菌素厂投资156万元,卡那霉素年生产能力增至57吨,产量59.4吨,出口7.7吨;福州制药厂产量13.8吨。1989年,福州第二抗菌素厂卡那霉素产量50吨,出口2.2吨;平均发酵单位6290单位/毫升,收率64.196,成本245.50元/十亿单位。福州制药厂产量10吨,发酵单位5702单位/毫升,收率59.4%,成本298.93元/十亿单位。由于原料成本不断上涨,市场竞争激烈,199(3年,福州第二抗菌素厂和福州制药厂卡那霉素先后停产。
  1986年5月,福州第二抗菌素厂花10万元,向上海工业研究院购进丁胺卡那霉素生产工艺和技术,1988年丁胺卡那霉素通过省级鉴定。但在丁胺卡那霉素半合成中,必须使用一种剧毒原料,因劳动保护问题未能解决,不能投产。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医药志

《福建省志·医药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事物发端,下限断至1990年底。内容包括:药材、中成药、原料药、化学药品、医疗器材、其它产品、购存、销售、科研教育、管理。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