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福建” 相关
共 1331 条 82 / 89
1216
知识出处: 姓氏名号面面观 | 类型: 正文
本节讲述了先秦及秦汉时代的人尚有质朴之风,其名字亦尚质朴,名与字之间的关系较直接。魏晋时代之后,由于人们崇尚典雅,逞奇炫博,导致名与字的关系也日益曲折隐晦,或用典故,或袭经义,或取成语,或用反义,名与字之间的联系变得丰富多彩,要做到“闻其名...
1217
知识出处: 姓氏名号面面观 | 类型: 正文
名字同形概述了指名与字中至少有一个字是相同的。
1218
知识出处: 姓氏名号面面观 | 类型: 正文
名字同义概述了名与字用字虽异,但意义相同。
1219
知识出处: 姓氏名号面面观 | 类型: 正文
名字近义概述了名与字的意义相近或所指为同类之物。
1220
知识出处: 姓氏名号面面观 | 类型: 正文
名字反义概述了名与字的意义相反,由反义关系将名与字联系起来。
1221
知识出处: 姓氏名号面面观 | 类型: 正文
名字相关概述了名与字所指的事物相互关联。
1222
知识出处: 姓氏名号面面观 | 类型: 正文
名字相协成文概述了名与字组合在一起,则成一定的经典、故事或经义。
1223
知识出处: 姓氏名号面面观 | 类型: 正文
名字字形对应概述了名与字在字形上相关,或者将名析分为字,或者取名之偏旁为字或字中的一个字。
1224
知识出处: 姓氏名号面面观 | 类型: 正文
本节概述了前面我们讨论了古人名和字之间的意义关联,有心的读者或许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即古人取名不乏单名,但取字却多为双字,先秦时代的贵族女性亦有字,其字的格式与男性相似。
1225
知识出处: 姓氏名号面面观 | 类型: 正文
本节概述了中国人一般都有小名,但小名却不是什么场合都可以称呼的。小名之所以叫小名,是由于它只能在小时候由家庭成员和玩伴称呼,当一个人长大成人,走进学校或踏入社会,进入了一个与家庭和小伙伴群体不同的环境时,就要使用学名或大名了。
1226
知识出处: 姓氏名号面面观 | 类型: 正文
本节概述了小名之俗不见于先秦典籍,先秦人有名有字,其中名是生而命之,字是“冠而字之”,所谓“幼名冠字”是也。小名不像大名那样,往往要选取一些有道德意义或社会意义的字眼,而一般只是寄托父母希望孩子无病少灾、健康长命的祝愿。
1227
知识出处: 姓氏名号面面观 | 类型: 正文
本节概述了所谓谥号,就是人死后所起的具有盖棺论定作用的称号,一般只有王公大臣等上流社会的人死后才有资格获得谥号。谥号是用以评价死者生前的功德的,功德大,就给他一个伟大的谥号,功德小,就只能有一个渺小的谥号。
1228
知识出处: 姓氏名号面面观 | 类型: 正文
本节概述了“谥号”就是人在死后的名字,名字与谥号分别是人的“生前身后名”,正如“字以表德”,谥号也表德,体现死者的操守品德和功业,但字一般是人自身所取,它与其说是体现其人真实的道德状态,不如说只是寄托了其人的自我道德期望,而谥号则是生者所加...
1229
知识出处: 姓氏名号面面观 | 类型: 正文
本节概述了别号既然是雅人之号,因此别号的用语与寓义都以雅致为尚,别字现象从其产生之日起就体现出超越世俗、任性放诞的倾向,它与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别号源于道家文化,因为道家从来就是隐士之学,隐士要逃避世俗,不希望为世人所知,因此就...
1230
知识出处: 姓氏名号面面观 | 类型: 正文
本节概述了别号的体例可能是中国人的各种名号中最纷繁复杂的,因为别号之功能,原在标新立异、争奇斗妍,甚至不惜故弄玄虚、刁钻古怪,不过,别号再奇,亦仍有体例可循。常见的别号命名方法略作疏理,未免以偏盖全,那些刻意求新骛奇的别号,自然是无法纳入其...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