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字的格式是怎样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姓氏名号面面观》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2212
颗粒名称: 52.字的格式是怎样的?
分类号: K810.2
页数: 4
页码: 161-164
摘要: 本节概述了前面我们讨论了古人名和字之间的意义关联,有心的读者或许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即古人取名不乏单名,但取字却多为双字,先秦时代的贵族女性亦有字,其字的格式与男性相似。
关键词: 福建 研究 姓氏

内容

前面我们讨论了古人名和字之间的意义关联,有心的读者或许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即古人取名不乏单名,但取字却多为双字,如孔丘字仲尼、司马迁字子长、班固字孟坚、李白字太白等,名为单名但其字却为双字,当然也并非没有单字的情况,如屈原字平、颜回字渊、项籍字羽、刘邦字季等,但双字在古人的字中却占绝对的优势,即使在取名几乎是清一色单名的东汉和魏晋时代,字也几乎是双字,如刘秀字义叔,邓禹字仲华,马援字文渊,卫宏字敬仲,蔡伦字敬仲,何进字遂高,王允字子师,曹操字孟德,曹丕字子恒,刘备字玄德,诸葛亮字孔明,袁绍字本初,刘表字景升,关羽字云长,张飞字益德,赵云字子龙,周瑜字子瑾,鲁肃字子敬,司马炎字安世,这说明双字并非是一种偶然性现象,那么,字以双字为主,其原因何在呢?这涉及到字的功能以及字的格式。
  《礼记·冠义》说:“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一个人取了字就表示他已是成人,他在社会生活中就获得了一定的地位以及与此地位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在封建宗法制度下,一个人在兄弟中的排列是决定其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兄弟中的长兄有继承权,长兄亡则仲兄继之,以此类推,因此古人重兄弟排行。字既然是“成人”之标志,那么,决定一个人之为“成人”的社会地位的排行就最好能在其字中反映出来,因此,字中就应含有排行字伯(孟)、仲、叔、季等,这些字即相应于现在日常用语中的老大、老二、老三、老四。《礼记·曲礼》还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是说男女取了字就可以娶嫁了,也就是说可以生育后代从而为人父为人母了,取字又是为人父母之权利的标志,则不妨在字中标明“父”、“母”字样。因此,《仪礼·士冠礼》对男子的字的格式是如下规定的:伯某父。仲、叔、季,唯其所当。
  也就是说,字的完整的格式应是先列排行字伯、仲、叔、季,再列为此人所特有的与其名字相配的“表字”,最后则缀以“父”字。如孔子名丘字尼,但完整的格式应是仲尼父,孔丘之所以取字为“尼”,是因为孔子是其父母在尼丘山祈祷才怀上的,名丘字尼即为拆“尼丘山”之名而来;“仲”则为孔子的排行,孔子还有一长兄叫孟皮,孔子排行第二,因此反孔非儒者将孔子蔑称为“孔老二”;“父”则表示孔子是男性。
  先秦时代的贵族女性亦有字,其字的格式与男性相似,为“伯某某母”,如春秋时代的青铜器铸公簠的铭文中有“孟妊车母”,干氏叔子盘上有“仲姬客母”,据现代学者王国维考证,就是两个女子的字,其中,“孟”、“仲”是排行字,“车”、“母”是其表字,而“母”则表示女性,至于列于排行字之后的“妊”、“姬”则为女子的姓,在字中标姓,这是女子的字与男子的字的区别之处。先秦女子称姓,这是当时的惯例,女子之字之所以必须标明姓,是与“同姓不婚”的婚姻制度有关,在女子的字中标明姓,就可避免与同姓的男子结婚。
  除孔子的字仲尼父之外,见于先秦典籍的字诸如伯禽父、仲山甫(父)、叔兴父等,都是典型的完整格式的字,但一字含三个字眼,无论称呼还是书写,都很麻烦,因此,在实际称呼中常作变通,即只取三个字眼中的前两字或后两字,称“伯某”或“某父”。如孔子的字通常被称为“仲尼”,儒家经典中多以此称,也可称为“尼父”,据《左传》所载,孔子死后,鲁哀公哀悼孔子就称之为“尼父”。
  诸如此类变三字格式的字为两字格式的字的例子还有不少,如周公旦之长子的字为伯禽父,《左传》中称之为禽父,而在其他文献中则多称伯禽,鲁公子仲庆父,《左传》称之为庆父,自然亦可称为仲庆。由此就形成了字的两种常见格式,即:某父,伯某。
  这就决定了字多是以双字格式出现。古人取字还有一种常见的双字格式,即:子某“子”与“父”一样,也是对男子的美称。如孔子弟子卜商字子夏,端木赐字子贡,仲由字子路等。
  正是由于字中含有表示排行或男子的“衬字”父、伯、子等,才导致了古人的字多为双字格式,如:疏广字仲翁、刘绽字伯升、邓禹字仲华、耿弇字伯昭、隗嚣字季孟、卫宏字敬仲、曹操字孟德、张良字子房、陈汤字子公、孔光字子夏、吴汉字子颜、严光字子陵、周瑜字子瑾、赵云字子龙、刘敞字原父、杜密字周甫。
  但战国时代之后,排行字不再限于伯、孟、仲、叔、季等,其他可表次序的字亦可用为排行字,如次、幼、少、长、稚等,美辞也不限于表示男性的父、子等,其他一些有赞美意义的字亦可用于字中,如公、彦、士、文等,但这种变化并不改变字以双字为主的格式。
  双字格式还与“字以表德”有关。所谓“字以表德”,就是说,字应能表现与其人的社会地位相应的德性和品行。我们在前面讨论名字的功能时曾提到,名也有表现美德、寄寓情志的功能,但这一功能并非名字所必具的,但“表德”却是字的固有之义。字要表德,也就是要表达相对具体和明确的意义,要做到这一点,用两个字较之只用一个字自然方便有效得多了。因此,“字以表德”的功能,也是古人取字多用双字格式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些并不含有排行字和美辞等“衬字”的双字,就是为“表德”而取的,如:杜如晦字克明、李袭誉字茂实、尉迟恭字敬德、褚遂良字登善、上官仪字游韶、李贤字明允、杨业字继业、岳飞字鹏举、陆游字务观。
  因“表德”而取的双字与含有排行字或美辞的双字之区别在于,后者的双字中只有一个字是命字的取义所在,另外一个排行字或美辞只起辅助作用,而前者中的两个字都表达意义,无主次之分。

知识出处

姓氏名号面面观

《姓氏名号面面观》

出版者:齐鲁书社

本书共设68个问题,力图从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和民俗学的理论视角出发,对中国传统姓名制度的习俗和文化现象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