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56.谥号与盖棺论定有什么关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姓氏名号面面观》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2216
颗粒名称:
56.谥号与盖棺论定有什么关系?
分类号:
K810.2
页数:
3
页码:
174-176
摘要:
本节概述了“谥号”就是人在死后的名字,名字与谥号分别是人的“生前身后名”,正如“字以表德”,谥号也表德,体现死者的操守品德和功业,但字一般是人自身所取,它与其说是体现其人真实的道德状态,不如说只是寄托了其人的自我道德期望,而谥号则是生者所加予死者的,人死则盖棺定论,谥号正体现了人们对死者生前功德的评价。
关键词:
福建
研究
姓氏
内容
俗话说:人死如灯灭。实际上并不这么简单,人是精神的动物,人之肉体死了,其对现实世界的影响不一定随之而逝,人的精神之光依然闪亮。正因为如此,人死后,活着的人才要悼念他,而悼念不仅是对死者生前事迹的追思,不仅是对其在世时品德的赞述,同时,也体现了生者对死者的态度,从而决定了死者对其业已离弃的身后世界的影响,正是这种影响,使死者的生命在现实世界得以延续。死亡,确实是人的第二次生命之开始,这第二次生命当然不是活在什么天堂净土或阴间地狱,而就是活在红尘世界,活在芸芸众生的心中。
“谥号”就是人在死后的名字,名字与谥号分别是人的“生前身后名”,正如“字以表德”,谥号也表德,体现死者的操守品德和功业,但字一般是人自身所取,它与其说是体现其人真实的道德状态,不如说只是寄托了其人的自我道德期望,而谥号则是生者所加予死者的,人死则盖棺定论,谥号正体现了人们对死者生前功德的评价。故《谥法·序》说:“谥者,行之迹;号者,功之表。”谥号的功能正是对死者生前的行迹功业进行道德评价。但这不仅是为了死者,不仅是为了对之盖棺定论,更重要的是为了生者,为了统一生者对死者的态度。人类针对死亡所发明的一系列复杂的仪式,从来就不仅是为了死者,而主要是为了生者,“谥号”作为死亡仪式的一个重要环节,亦然。
虽然每一个人死去后都会经受人们对他的纪念和评价,上到王公贵族,下到黎民百姓,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资格有谥号。中国古代的《谥法》是“周礼”的一部分,它只用于贵族,所谓“礼不下庶人”是也,平民则无谥。周代之后,每一王朝对谥法所适用的官阶等级,亦各有规定,谥号一直与平头百姓无涉。虽有民间自行的“私谥”,但私谥也一般只在文人士大夫之间流行。平民百姓生活维艰,只求丰衣足食,传宗接代足矣,不像衮衮公族那样追求什么生前身后名。而一个小人物,如果他生前造福一方百姓,他死后,百姓们也自会在心头为他树碑立传、世代传颂其美名,这质朴真诚的“无号之谥”,更胜于那阿谀溢美的谥号。
正如宗法制度下的姓氏名字体现了人在社会分类体系中的地位,作为对死者的道德进行评价的谥号,则决定了死者在现实道德世界中的地位,而这又直接影响了死者的后人所享受的尊荣乃至权力。正是因为这一点,死者的后代总是希望为死者争取一个美谥嘉号,有的人甚至在生前就在为自己身后的谥号操心,不惜为此拉关系找门路。如明正德十一年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李东阳病危,曾受其恩惠的内阁重臣杨一清前来探望,并问李东阳尚有何未了之事,李东阳托以“死后易名”之事,亦即谥号之事,杨一清许诺为之求取“文正”之谥,令李东阳感激涕零,李死后,皇帝果赐与“文正”之谥,从此,李东阳就以“李文正”的美名永垂青史了。宋元以来,“文正”一直是皇帝赐予大臣的最高谥号,如范仲淹、司马光、耶律楚材等名臣,死后都谥“文正”,这也就无怪乎李东阳会因杨一清的许诺感动得老泪纵横了。
谥号既为错综复杂的权力关系网所左右,所以要能做到公正客观、名实相符,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谥号一直是被皇帝一手垄断的一种“符号资源”,给什么人赐予什么样的谥号,自然难逃皇帝本人好恶的影响。如南宋的投降宰相秦桧,祸国殃民,死后却被皇帝赵构赐谥“忠献”,而精忠报国的一代名将岳飞被陷害而死,终而无谥。诸如此类的谥号,可谓颠倒黑白、善恶莫辨之至。尤其是当谥号涉及到死去的皇帝时,命谥时的阿谀奉承、言过其实就更是不可避免。死去的皇帝是新皇帝的亲爷老子,那新皇帝自然专拣美好动听的谥号向老子头上戴,因为这顶“帽子”原是他们皇帝家的“垄断产品”。
因此,翻开中国历史,我们看到的全是些文王、武帝、圣祖、太宗之类的美名嘉谥,除了那些让新朝的建立者肆意羞辱诬侮的末代皇帝,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的专制统治者仿佛全是圣明天子,而苍生的血泪与苦难则被这些美丽的名号轻而易举地遮蔽了。《谥法解·序》说:“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但何为“大行”?何为“细行”?不是全部由那些掌握命名权力的帝王们说了算吗?《谥法解·序》又说:“行出于己名生于人。”可谓一语道破命谥的天机。孔子曰“必也正名”,然而,在专制权力下,“正名”何其难哉!
知识出处
《姓氏名号面面观》
出版者:齐鲁书社
本书共设68个问题,力图从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和民俗学的理论视角出发,对中国传统姓名制度的习俗和文化现象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