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何谓别号与风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姓氏名号面面观》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2217
颗粒名称: 57.何谓别号与风雅?
分类号: K810.2
页数: 6
页码: 177-182
摘要: 本节概述了别号既然是雅人之号,因此别号的用语与寓义都以雅致为尚,别字现象从其产生之日起就体现出超越世俗、任性放诞的倾向,它与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别号源于道家文化,因为道家从来就是隐士之学,隐士要逃避世俗,不希望为世人所知,因此就要隐姓埋名,但人又总不能没有名字。
关键词: 福建 研究 姓氏

内容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写贾芸送给贾宝玉两盆白海棠,恰好宝钗、黛玉等来访,姐妹们因而成立“海棠诗社”,诗社起了,各自又各取别号,书中写道:黛玉道:“既然定要起诗社,咱们都是诗翁了,先把这些姐妹叔嫂的字样改了才不俗。”李纨道:“极是,何不大家起个别号,彼此称呼则雅。我是定了‘稻香老农’,再无人占的。”探春笑道:“我就是‘秋爽居士’罢。”宝玉道:“居士、主人到底不恰,且又累赘。这里梧桐芭蕉尽有,或指梧桐芭蕉起个倒好。”探春笑道:“有了,我最喜芭蕉,就称‘蕉下客’罢。”众人都道别致有趣,黛玉笑道:“你们快牵了他去,炖了脯子吃酒。”众人不解。黛玉笑道:“古人曾云‘蕉叶覆鹿’,他自称‘蕉下客’,可不是一只鹿了?快做了鹿脯来。”众人听了都笑起来。探春因笑道:“你别忙中使巧话来骂人,我已替你想了个极当的美号了。”又向众人道:“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大家听说,都拍手叫妙。林黛玉低了头方不言语。李纨笑道:“我替薛大妹妹也早已想了个好的,也只三个字。”惜春迎春都问是什么。李纨道:“我是封他‘蘅芜君’了,不知你们如何。”探春笑道:“这个封号极好。”宝玉道:“我呢?你们也替我想一个。”宝钗笑道:“你的号早有了,‘无事忙’三字恰当的很。”李纨道:“你还是你的旧号‘绛洞花主’就好。”宝玉笑道:“小时候干的营生,还提他作什么。”探春道:“你的号多的很,又起什么。我们爱叫你什么,你就答应着就是了。”宝钗道:“还得我送你个号罢。有最俗的一个号,却于你最当。天下难得的是富贵,又难得的是闲散,这两样再不能兼有,不想你兼有了,就叫你‘富贵闲人’也罢了。”宝玉笑道:“当不起,当不起,倒是随你们混叫去罢。”李纨道:“二姑娘四姑娘起个什么号?”迎春道:“我们又不大会诗,白起个号作什么?”探春道:“虽如此,也起个才是。”宝钗道:“他住的是紫菱洲,就叫他‘菱洲’;四丫头在藕香榭,就叫他‘藕榭’就完了。”这段海棠社群芳起别号的情节很能说明别号的特征。大观园的姐妹们都各有自己的名字,平日相见,她们或以名字相呼,或以姐妹叔嫂相称,并无什么别号,但到了要结海棠诗社,第一件事就是各人取别号,而且那号起得一个比一个雅致。由此可见,雅号并非什么人什么时候都可起的,凡夫俗子在日常的送往迎来中有名有字足矣,正因为名和字是用于日常世俗生活的,用于品诗评画听琴赏月等文人雅事中就有伤风雅,正如黛玉所语“既然定要起诗社,咱们都是诗翁了,先把这些姐妹叔嫂的字样改了才不俗。”雅人干雅事,自然就需有雅号,别号,就是文人墨客为了雅集兴会和题诗铭画等所特别另取的名字。人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就有不同的名字,在家庭与玩伴中有小名,在学校中有学名,在朋友应酬官场接交中有字,在江湖豪杰中有绰号,在鬼神亡灵中有谥号,而在舞文弄墨的雅事中则需有雅号,人之一生出入于各种不同的社会情境,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因此就有各种不同的名号。
  别号既然是雅人之号,因此别号的用语与寓义都以雅致为尚,大观园姐妹的别号“稻香老农”、“蕉下客”、“潇湘妃子”、“蘅芜君”等就很有诗情画意。在中国人的五花八门的名字之中,别号是最富有文人色彩与文学意韵的,它与中国传统的山水诗及水墨画一样,都被文人墨客用以明志寄怀,体现了他们的闲情逸志、奇思野趣。如唐代诗人贺知章号四明狂客,张志和号烟波钓叟,陆龟蒙号江湖散人,宋代词人苏轼号东坡居士,欧阳修号醉翁,辛弃疾号稼轩,陆游号放翁,元代画家黄公望号大痴道人,吴镇号梅花道人,王冕号煮石山农、饭牛翁,倪瓒号萧闲卿士、沧浪漫士,王蒙号黄鹤山樵,诸如此类的别号,都体现了古代文人厌弃俗世、鄙夷权贵、蔑视道德、放任超逸的强烈个性。
  别字现象从其产生之日起就体现出超越世俗、任性放诞的倾向,它与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别号最早正是见于道家典籍《庄子》之中,庄子崇尚逍遥无为、返朴归真,反对世俗的道德礼教,其书中刻画了不少捐弃红尘、隐逸山林的隐士,其中不少隐士的名字显然就是别号,如《逍遥游》中提到的三位隐士,即肩吾、连叔、接舆,接舆是著名的楚国狂人,他嘲笑周游列国的孔子,王夫之《庄子解》引“或说”曰:“肩吾,自度也;连叔,及物也;接舆,合载也,皆寓为之名。”所谓“寓为之名”,也就是自喻其操行之名,可见这三人的名字都不是名或字,而是别号。《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使子路问津于正在合伙耕地的长沮、桀溺,而遭二人一顿奚落,孔子以为隐者,两人亦自称避世之士,这两位隐士的名字长沮、桀溺则显然亦非真名,而是别号。另一道家经典《列子》中也多有以别号名世的隐士。据说《列子》为战国隐士列御寇所作,庄子书中亦提到这个名字,但列御寇其人是否为历史上真实的人物,还是一个疑问,而“列御寇”也是一个别号。
  别号源于道家文化,因为道家从来就是隐士之学,隐士要逃避世俗,不希望为世人所知,因此就要隐姓埋名,但人又总不能没有名字,因为隐士亦有朋友,因而就有必要另起别名,这就是别名产生的社会原因。
  由于别号起于隐士,因此别号一开始就多追求放诞任性、自然率真的意趣,后世历代文人墨客的别号大致不出这一倾向。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别号文化”与“名字文化”的鲜明对立,字是为成人后进入社会所取的,也就是说,字是“入世”之名;别号则是厌倦世俗归隐江湖后所取的,也就是说,别号是“出世”之名。如果说别号体现了道家文化,表字则体现了儒家文化,加冠取字的礼仪就是周礼的一部分,而《冠义》、《士冠礼》则是儒家经典的一部分,《礼记》说:“冠者礼之始也。”道家反礼教、反儒家,因此,作为礼教之产物,体现儒家道德的表字自然是要不得的,《庄子·逍遥游》说“圣人无名”,此之谓也。
  《庄子》、《列子》中的隐士有的实际上是其作者所虚构的寓言人物,即使是实有其人,其事迹亦渺茫难求,无案可稽,别号确凿无疑的记载始见于魏晋南北朝时代,这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代正是一个儒学退场、道学升帐的时期,其时的学术主流魏晋玄学就是源于庄子思想,那时的人崇尚“越名教而任自然”,以率真放达、逍遥自适相标榜,而别号就成了这种标榜的重要手段。道教创始人之一葛洪号抱朴子,就取老子“见素抱朴”之义;宁愿归田园居亦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诗人陶潜,号五柳先生,就是以其隐居之地的五株柳树命名;南朝梁代的道士陶弘景隐居山林,故以其隐居之地自号为“华阳隐君”,可见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别号确富于浓郁的道家意味。
  由于别号文化脱胎于道家隐士文化,因此,后来当道学成为文人士大夫乃至其他社会上流人士的时尚,即使是那些并非道士、隐士的人也喜欢取个有道家和隐士意味的别号。如果其人真心实意地倾慕道学,向往烟波云霞的隐士生活,取一个如此这般的号自然无可非议,如诗人李白就非常想当道士成仙,他的号就叫青莲居士,颇富道家意味;贺知章生性放达,是李白的诗伴酒友,号曰四明狂客,亦颇能传神写照;杜甫一生穷困潦倒,自号杜陵布衣,与其身份非常贴切。但也有一些满脑子功名利禄,享尽荣华富贵的人,甚至一些奸诈势利之徒,也纷纷附庸风雅,取个什么“钓叟”、“樵夫”、“山翁”之类的别号,就未免让人肉麻了。如明代权相严嵩,一生坏事干尽,专门弄权谋私,却偏偏取一个“介谿”的雅号,可谓典型的“挂羊头卖狗肉”。明清小说、笔记,尤其是《儒林外史》中,对此类假借雅号附庸风雅,沽名钓誉的“假名士”多有揭发、讥刺,不妨参看。
  不过,将此类人皆斥为“假名士”或许有些简单化。实际上,其人固非名士,终日汲汲惶惶于名利,但却不妨有名士之心,偶尔寄心于烟波江湖,闲云野鹤。因为人的性格都有其两面性,一方面舍不下世俗的荣华富贵、功名事业,一方面又向往啸傲山林、自由自在的野客生涯,身在世内可心常寄世外,可以说,一个人一面是儒,另一半是道,一半是入世者,一半是出世者,有入世之字,又有出世之号,正是人之“儒道互补”本性在姓名文化中的绝妙体现。
  别号一般都起得很怪,如汪琬号樵峰老钝,王越号云山老懒,张彦材号大顽老痴,张向陶号蜀山老猿,何焯号香案小吏,徐耀号不惹庵主,雷晋号菰村懒农,李贞号大呆和尚,王贞号鹤上仙,诸如此类,无不独出心裁,标新立异,甚至故意追求荒诞怪异,如清代的成杲和尚,其号竟有二十八个字:万里行脚僧小浮山长统理天下名山风月事兼理仙鹤粮饷不醒乡侯。
  别号之所以起得怪,除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中不乏怪人之外,也与其人想扬名天下的心理有关。古往今来的隐士,表面上似乎不求闻达,实在多数是韬光养晦,归隐,正是最好的进取之途,这一点,道家的祖师爷老子已经讲得很明白了,所谓“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是也。历来的文人实际上是最想出名的一个阶层,因为他们无武夫的赫赫战功,无官员的耀人政绩,就只有名可求了。起一个新奇怪异的名号,正是出名的手段之一,因为唯新异的名号,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一鸣惊人,让人铭记在心。“散人”、“居士”、“渔隐”、“闲人”之类的别号有时确实是沽名钓誉,还是明代江南才子唐寅实在,他就不在自己的号中摆出一幅淡泊名利的姿态,而是直言不讳地自我标榜: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可谓号如其人。

知识出处

姓氏名号面面观

《姓氏名号面面观》

出版者:齐鲁书社

本书共设68个问题,力图从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和民俗学的理论视角出发,对中国传统姓名制度的习俗和文化现象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