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54.小名的取名习俗是什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姓氏名号面面观》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2214
颗粒名称:
54.小名的取名习俗是什么?
分类号:
K810.2
页数:
4
页码:
168-171
摘要:
本节概述了小名之俗不见于先秦典籍,先秦人有名有字,其中名是生而命之,字是“冠而字之”,所谓“幼名冠字”是也。小名不像大名那样,往往要选取一些有道德意义或社会意义的字眼,而一般只是寄托父母希望孩子无病少灾、健康长命的祝愿。
关键词:
福建
研究
姓氏
内容
小名之俗不见于先秦典籍,先秦人有名有字,其中名是生而命之,字是“冠而字之”,所谓“幼名冠字”是也。《礼记·内则》记贵族生子命名之礼,是在新生儿满三月,由父亲“执子之右手,咳而名之”。然后令人将孩子的名字遍告家族内亲属,并将其名字与生日一并记载于篇册,再登记存档于地方史官及州史官,这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孩子出生之后上户口。由此记载可以看出,先秦时代的名颇类似于现在的小名,两者都是于新生儿出生不久后命名,且都有父母亲自命名。此外,由春秋时代人名的风格,也可看出先秦人名与现在人小名的相通之处。那时即使是一些贵族的小名,用字也较鄙俗,如齐桓公名小白、郑庄公名寤生、鲁成公名黑肱、晋文公名重耳、晋成公名黑臀、陈宣公名杵臼之类,颇类似于后世小名的风格。但先秦人的名又与后世的小名有明确的区别,小名只用于小时候,主要使用于家庭内部和少时的玩伴之中,而先秦的名却终生可用,而且使用于各种公开场合,包括庄重严肃的政治事务中,如贵为人君和霸主的齐桓公和晋文公,仍以“小白”和“重耳”自称。可见,先秦的名与后世的小名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区别,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
人之有小名,最早见于汉代,如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小名叫“娥姁”,汉武帝的外祖母小名叫“臧儿”。《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还记载说,司马相如小时候父母亲名之曰:“犬子”,这犬子长大之后因仰慕战国时代蔺相如之为人,更名为“相如”。由这一事例可见,小名一开始就有不避丑怪俗鄙之俗,这一习俗延续至今,父母亲往往偏喜欢给孩子取一些丑而有趣的小名,如豆子、毛头、狗崽、牛牛之类,以此体现对孩子的昵爱之情。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人们的小名就常常见于史册,这一方面是由于小名之俗在那时已经盛行,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魏晋的文人士大夫追求自然率真,不以名教礼仪为意,因此,朋友之间也不以互称小名为怪,魏武帝曹操的小名阿瞒也许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小名了。据《三国志》记载,许攸帮曹操击败袁绍占领冀州之后,许攸在席间自夸:“阿瞒,卿不得我,不得冀州!”曹操不怒反笑,并说:“汝言是也!”许攸能以小名称呼曹操,自然也是由于他俩是自小在一起玩耍的朋友。三国时代另一个著名的小名是“阿斗”,阿斗是蜀后主刘禅的小名,但人们对刘禅之所以以小名相称,是出于对他的鄙视,遂有“扶不起的刘阿斗”之语。
小名不像大名那样,往往要选取一些有道德意义或社会意义的字眼,而一般只是寄托父母希望孩子无病少灾、健康长命的祝愿,像富、福、贵、寿、宝、喜、顺等字眼是传统和民间最喜欢用的男孩小名用字,而女孩的小名则往往用花草等命名,如兰、桂、菊、香、芳、翠、梅等。
小名命名还有起贱名丑名的习俗,因为人们认为贱物好养,取个贱名就能消病祛灾,诸如狗剩、毛蛋、狗儿、犬儿、猪子等名就是这样来的。至于拴住、铁蛋、石头、留住之类的小名,也无非是希望孩子易于抚养,不要过早夭折。
小名还常常有对孩子的诞生纪念志庆之意。如根据孩子诞生的季节、节日取名,则有春儿、春来、冬冬、小雪、立夏、中秋、腊月等名;根据孩子诞生时祖父的年龄起名,则有七十、七八、八十等数字名。《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小名叫砖,据《宋书·范晔传》记载,范晔是其母亲如厕时生下的,母亲的额头为砖所伤,故以“砖”为其小名,亦有纪念之意。
在实现计划生育之前,尤其是在农村,孩子较多,农民们又懒得为孩子的小名去咬文嚼字,因此就干脆以孩子出生的顺序给他们取小名,如小二、三嫚、小四、小五等。
不过,随着城乡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小名了,父母们都想给孩子取一个既美好动听、又亲切风趣的小名,因此,一些富于诗意和情感色彩的字眼越来越受青睐,如豆、婷、明、天、圆、方、毛、佳、晶、亮、冬、丹、娜、娟等。小名的读法也因地因时而异,或者在名字前冠以“阿”、“大”、“小”等字,如阿勇、阿娟、大刚、大明、小圆、小亮等,或者在名字后缀以“子”、“儿”等字,如豆子、小方儿、大顺子、川儿等,而现在最常见的叫法是运用双声叠韵的方法,如婷婷、天天、毛毛、晶晶等。
过去,小名与大名的区别分明,小名一出生就起,而大名则要等到上学时才起。现在则出现了小名与大名“连名起”的趋势,也就是说,在孩子一出生时就给他取定大名,并从其大名中抽出一字(一般是最后一字)作小名,如大名叫刘海澄,小名则叫澄澄,大名叫林皓如,小名则叫皓皓。此种取名方式把小名、大名连为一体,在孩子长大后,会很自然地从小名过渡到大名,他自己和周围人都不会有因由小名到大名的骤然转变而引起的不适感。
给孩子取小名的时间也有讲究。据《礼记·内则》,先秦时给新生儿的第一次取名是在孩子满三月的时候。《金瓶梅》第三十回写李瓶儿为西门庆生子,第七十九回写西门庆纵欲暴亡后吴月娘产下遗腹子,都是在孩子生下满三月“洗三”时取小名。《醒世姻缘传》第二十一回写晁思孝死后,其妾春莺生子,则是在新生儿做满月时起小名。看来,取小名的时间自古就是迟早不一。现在的父母亲给孩子取小名则没有明确的时间规定,许多父母在孩子尚未呱呱坠地之前,就早已酝酿着给孩子取名了。
知识出处
《姓氏名号面面观》
出版者:齐鲁书社
本书共设68个问题,力图从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和民俗学的理论视角出发,对中国传统姓名制度的习俗和文化现象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