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林蔡奢” 相关
共 9 条 1 / 1
1
知识出处: 漳州薌城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漳州至诚堂药店创始人蔡中华,龙溪县步文乡蔡坂后吉村人。清朝同治二年,初在北溪浦南圩开业,光绪二年迁入市区岳口街,精心研制“真料目药散”,专治风火热目,功效显著,风行于东乡一带。至诚堂招牌采用白底红字,故群众称之为“白牌药店”。蔡中华在经营活...
2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我于1910年出生在芗城岳口街。药局所需的中药材、青草,都向香港“万福盛”、“怡和源”两家购进。草药可以变废为宝,我甚感兴趣,便专心考察中草药在南洋一带的销售情况。若能及时收购,同厦门口岸药行联系运销香港,便大可发展。他告诉我,在东门街有一...
3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漳州中药材行业,自唐朝陈元光入闽设置府郡以后就逐渐形成。我国中药材的产地遍及各省市和自治区,历来分为“南药”和“北药”。本市药材的进出口,在公路未开辟前,运输主要为水运,而辅以肩挑。一九三八年抗日战争发生后,沿海公路破坏,交通不便,药材等进...
4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漳州中药材行业,自唐朝陈元光入闽设置府郡以后就逐渐形成。我国中药材的产地遍及各省市和自治区,历来分为“南药”和“北药”。一九三八年抗日战争发生后,沿海公路破坏,交通不便,药材等进出口除内地可以汽车运载者外,沿海地区不得不以肩挑转运,每帮约二...
5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本地商人经营者,俗称“本地帮”,以谦益、成泰为首经营大宗批发,谦益且在香港、汕头设栈,并在本市分设谦成参行,又投资于南阳银硃行。长成、长源、丰源等是批另兼营。这些行店集中于元魁庙、回望桥附近一带。这些行栈集中于顶田下街。药材行业最兴盛时,行...
6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发生后,本省沿海口岸福州、厦门相继沦陷,一时商家纷至沓来漳州开店设栈经营药材谋利,如厦门光一、正大参行来漳改营药材,泉州昌隆在漳开设乾昌,石码钱永盛在漳分设建南。而本市几家较大药行,如南升斋、德茂、太义方等成为进口大批药材...
7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解放初期,药材行业仅存南升斋、裕丰发、永大、华昌、志诚、铭德堂、长成、合发、春发等九家;参茸行存有光美、太昌、天成、大裕、宜昌、益大、同福和、光美、进美、天养等十家;人参行在解放前原有笃诚派系的赐记、麟记、民记、仲记,天一派系的贻记、垂记、...
8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自清末民初以来,漳州有好几种驰名的老牌刀剪,如江永茂的药刀、药剪,是药材业长期应用的工具,广销于本省和广东,以及东南亚各地。福建药用的鹿茸是北茸,它可剪为全柿、二柿和粉片三种,茯苓则剪为卷苓。广东药用的鹿茸是南茸,它是整枝平剪为薄片,茯苓亦...
9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 类型: 制造业
东门古街在明代时已有药材经营商号。据《芗城区志·医药卫生》载,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海澄人陈姓来漳创办笃诚人参行,因生意兴盛,后又发展笃诚赐记、笃诚麟记、笃诚钟记(后改笃诚民记)。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又有海澄人来漳...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