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抗日战争中和胜利后药材行业的盛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439
颗粒名称: 三、抗日战争中和胜利后药材行业的盛衰
分类号: F424
页数: 3
页码: 24-26
摘要: 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发生后,本省沿海口岸福州、厦门相继沦陷,一时商家纷至沓来漳州开店设栈经营药材谋利,如厦门光一、正大参行来漳改营药材,泉州昌隆在漳开设乾昌,石码钱永盛在漳分设建南。而本市几家较大药行,如南升斋、德茂、太义方等成为进口大批药材的商号。当时公路已被破坏,交通受阻,邻省经营药材者,如上所述雇工肩挑地产药材接运来漳进行大宗交易。因此,在抗日战争期间业务得以一时蓬勃发展。一九四五年秋,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各地水陆交通逐渐恢复,外地商人不必来漳采购药材,本市药材销售业务因而日益衰退。
关键词: 漳州 药材行业 盛衰

内容

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发生后,本省沿海口岸福州、厦门相继沦陷,一时商家纷至沓来漳州开店设栈经营药材谋利,如厦门光一、正大参行来漳改营药材,泉州昌隆在漳开设乾昌,石码钱永盛在漳分设建南。而本市几家较大药行,如南升斋、德茂、太义方等成为进口大批药材的商号。当时公路已被破坏,交通受阻,邻省经营药材者,如上所述雇工肩挑地产药材接运来漳进行大宗交易。因此,在抗日战争期间业务得以一时蓬勃发展。
  与此同时,本市宜昌、天成参行等也以改营药材为主;美大、天昌、成昌等参行,各抽出部分资金,集股合营永大药行;而中小药行也应运而生,如本市遇安药店开设鸿安、郊区诗浦乡林港中合资开设源记、陈克集股经营集大、纪风生集资开设大发、陈清水合股开设葆大,厦门水客许水开设合发、长太宁远药店来漳开设源瑞。这时药材业商店集中地段也由元魁庙向西迁移到州主庙(现新华东路首段)一带。
  一九四五年秋,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各地水陆交通逐渐恢复,外地商人不必来漳采购药材,本市药材销售业务因而日益衰退。上述外地商人在漳开设的药材商号,如光一、正大、乾昌等纷纷结束业务,撤回原籍经营本业。本地参行兼营药材者亦改为专营原有业务。一时合夥经营药材者亦先后折股收盘,另图出路。如建南起初由傅天德、谢连峰合夥承盘改号建东;后又折股,谢连峰独自经营改号华昌,傅天德另开建德,不久迁往厦门;永大折夥后又重新组合:由太义方与郭枫合夥经营而沿用旧商号,蔡炳章等合夥另开志成。这样华昌、永大、志成和抗战初期开设的裕丰发等资金各有银元五千元左右,一时形成四大批发商。林蔡奢继续经营长成,蔡成章承盘合发,陈水通开设春发,后由方天来、江河以生产自救的方式维持春发号(后改营中药店),这三家都是独资经营的,但资金有限,形成三小批另商。鸿安、源瑞等撤回原籍后仍经营中药店,至于大发、葆大、集大、源记、合成,以及潮帮德茂、德成、永兴、顺兴等商号,只得相继停业。在这期间经营进口大宗药材者,仅剩南升斋一家,可说独占鳌首,且扩大其经营范围,派员前往省外,深入产地搜寻货源,以供应市场需要。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爱国华侨林秉祥先生事略”、“中国民主同盟漳州市组织活动概况”、“怀念郑畴同志”、“漳州解放前的金银首饰业”等13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郑水狮
责任者
林蔡奢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