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材的类别和运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437
颗粒名称: 一、药材的类别和运输
分类号: F424
页数: 3
页码: 21-23
摘要: 漳州中药材行业,自唐朝陈元光入闽设置府郡以后就逐渐形成。我国中药材的产地遍及各省市和自治区,历来分为“南药”和“北药”。一九三八年抗日战争发生后,沿海公路破坏,交通不便,药材等进出口除内地可以汽车运载者外,沿海地区不得不以肩挑转运,每帮约二十左右担。抗战胜利后,交通逐渐恢复,药材运输仍以水陆为主。
关键词: 漳州 药材 类别 运输

内容

漳州中药材行业,自唐朝陈元光入闽(公元686年)设置府郡以后就逐渐形成。我国中药材的产地遍及各省市和自治区,历来分为“南药”和“北药”。
  “南药”:产于汉中(陕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省,俗称“川货”,以广州、汕头为集散地;
  “北药”:产于东北、西北各省和自治区,俗称:“津北货”,以天津、宁波为集散地。漳州药材行业分为药材、神粬、参茸、人参等四部门,当时合称“杏苑途”(即“同业公会”)。
  本市药材的进出口,在公路未开辟前,运输主要为水运,而辅以肩挑。水运是由广州、汕头等地,用八桨大木船(海船)装载药材等,沿海岸经诏安、云霄、漳浦、海澄等县而入九龙江,至新桥下码头停泊,再卸下小木船,通过桥下而入东闸口、八卦楼、下沙、南太武、水石龟、泗洲佛、张厝大桥等一条弯弯曲曲的水道,而运到顶田下巷的通广桥(现该石桥犹存,桥旁有禹王庙,庙中尚存碑记,但水道已淤塞为通路)。进出口的药材货物等都在此装卸。当时为装卸药材的便利,药材行店大都集中开设于顶田下巷一带,据现在田下巷正顺祖庙内尚存的重修碑记(清道光、同治、光绪等年间——公元1821至1908年屡次重修)所载商号就有:谦益、成泰、宏记栈、长成、长源、丰源等药行,茂德、光昌、同昌、启章、兴发、隆昌、源发等参行,计五十多家,可见当时药材行业的繁荣情况。
  据传通广桥自太平军入漳(公元1864—1865年)以后已逐渐淤塞,迨一九一八年粤军陈炯明部进驻漳属,建立“闽南护法区”,在漳州开辟马路和公路以后、药材等货物的运输逐渐改用牛车、汽车,或辅以肩挑,药材行店也逐渐移迁而集中于东门街(现新华东路首段)元魁庙的打纸桥、回望桥一带。
  一九三八年抗日战争发生后,沿海公路破坏,交通不便,药材等进出口除内地可以汽车运载者外,沿海地区不得不以肩挑转运,每帮约二十左右担。如浙江宁波、温州等地的半夏、元参、白术、川朴、江西樟树、吉安的镜茯苓、白芷,广东兴宁、梅县的川芎、川连,四川药材,本省建瓯、建阳的莲子、泽舍等较大宗药材等,大都肩挑到福州,再由福州男女工挑到漳州。当各省沿海城市被日军侵占后,厦门商人曾经以鼓浪屿为跳板,利用所谓“交通船”(日军侵占厦鼓时,特准许由鼓浪屿与漳州来往航行的大五帆船)输入大批药材、棉纱等。抗战胜利后,交通逐渐恢复,药材运输仍以水陆为主。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爱国华侨林秉祥先生事略”、“中国民主同盟漳州市组织活动概况”、“怀念郑畴同志”、“漳州解放前的金银首饰业”等13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郑水狮
责任者
林蔡奢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