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厂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唯一号: 130731020220000100
机构名称: 药材厂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20000064/001
起始页: 0066.pdf
地址: 漳州市

机构描述

东门古街在明代时已有药材经营商号。据《芗城区志·医药卫生》载,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海澄人陈姓来漳创办笃诚人参行,因生意兴盛,后又发展笃诚赐记、笃诚麟记、笃诚钟记(后改笃诚民记)。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又有海澄人来漳州创办天一参行,后分行天一调记、天一迪记、天一贻记、天一垂记。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翁蝙蝠创办长成号经营药材,后由许宏记、蔡蕊、林蔡奢相继承盘,接连经营近百年。据顶田下村“正顺庙重修碑记”载,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捐资修庙的商号有96家,约四分一是药材商,有德昌栈、潮盛栈等20多家。可见清代古街药材业的盛况。 清末民初是古街药材业最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因经营者籍贯不同,分为两个帮派,由本地人经营的称“漳州帮”,以谦益、成泰等“顶盘商”为首户,经营大宗药材批发,谦益且在香港、汕头设栈。二盘商有长城、长源、丰源等。由潮汕人经营的称“潮汕帮”,以宏记栈、进记栈为首户,“二盘商”有德成、德丰、永顺、顺兴等。经营滋补药品的参茸行,俗称“洋货行”(参茸多从香港进货),清末以茂德、元昌、兴发为首户,批零兼营,后又有成美、天昌、成昌、永昌等。这些药材批发商及参茸行,都集中在元魁庙、教子桥、顶田下巷一带。 中药材历来分为“南药”与“北药”。南药产于两广、云贵及四川,俗称“川货”,以广州、汕头为集散地。“北药”产于东北、西北各省,俗称“津北货”,以天津、宁波为集散地。古街药材批发商是南北药兼营,是闽南药材集散地。当年未有汽车运输时,古街药材以水运为主,南北药材都直运到九龙江西溪新桥码头,再由小船从下沙、南太武、泗洲佛河道到顶田下后港“通广桥”上岸,水运出入方便,也是古街药材业繁荣的一个原因。 抗日战争期间,许多行业走向萧条衰落,但药材业却销路激增,大小批零商号50多家,生意兴旺。但药材业畸形发展的背后是鼠疫、霍乱、虐疾等传染病,在城乡肆虐流行,仅漳州就有数千人染疫死亡。这是日军细菌战留下的滔天罪行,是一段不可忘却的惨痛历史。 1945年秋抗日胜利后,各地水陆交通相继恢复,闽西南一些药商不必再来漳采购,泉、厦来漳经营药材的商号,也搬回原籍经营。据统计,1949年底古街药材行、中药铺剩下南升斋、裕丰发、至诚、光美、太昌、大裕、笃诚麟记、民记、恒信等26家,商号减少一半。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述了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的古城街路、史迹探寻、史事钩沉、古街史话等文史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许宏记
相关
蔡蕊
相关
林蔡奢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