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0893 条 532 / 727
7966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 类型: 其他
20世纪80年代,人们的衣着无论从面料、款式还是色彩等方面已经比70年代有了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穿打补丁衣服的人少了,棉布定量供应虽然尚未取消,但化学纤维布料如涤良、涤卡、涤龙、尼龙、粘胶布、混纺布已在市场上大量销售。衣着的布料从单一的棉...
7967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 类型: 其他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人们辛苦劳碌都是为了吃饱肚子,所以吃饭就是第一大事。20世纪70年代,由于粮食产量长期处于一个低水平,农村社员口粮不能保证充足,有时春天就缺粮,国家不得不回销部分粮食解决。城镇居民按月份等级定量供应粮、油,口粮也很...
7968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 类型: 其他
住宅的好坏,标志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高低。“豪门深宅必为富户,低檐矮屋定是贫家”。20世纪70年代,无论农村城市,大都住土木结构平房,土墙、土地、土炕、土炉子,室内烟熏火燎,漆黑一片。后来生产队规划居民点,新翻修的房子虽然仍是土木结构,但大部分...
7969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 类型: 其他
城关镇地处全县中心,人们出行较其他乡镇都要方便,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从交通工具、路况到通行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出远门可搭乘班车或火车,近路有条件的骑自行车,没有条件的只有步行。到80年代,社会变革促进了经济发展,自...
7970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 类型: 其他
通信是社会和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对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在现代社会,通讯的发展状况是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志。1985年以后,通讯事业发展较快,1990年,永昌县电信局建成了1000部自动电话交换机并开通使用,...
7971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 类型: 其他
20世纪80年代,使用土炉子取暖、做饭的已逐渐少了,取代土炉子的是铸铁造或铁皮造的铁制炉子,用铁皮烟筒抽烟,既卫生又方便。砂锅虽也使用,但铁锅和铝锅已逐步普遍,有取代砂锅的趋势。家具也在革新,且新式家具的添置成为风气,五斗橱、大立柜、高低柜...
7972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 类型: 民俗
旧社会的婚姻遵奉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婆、媒公起着说合、联络的作用,只要双方父母首肯,不由得儿女自作主张,这样也就造成了许多婚姻悲剧。解放后,废除包办婚姻、买卖婚姻,国家颁布了《婚姻法》,倡导自由恋爱,但仍然得有人牵线搭桥,为男女双...
7973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 类型: 民俗
提亲后,男女双方选定吉日,举行订婚仪式。订婚时男方要给女方买好衣物、布料、首饰等物,并携带礼钱、礼物,由介绍人陪同前去女方家。所带礼物必须要有猪肉两条(称肉方子),“合卺”12个或24个(“合卺”是本地特殊的订婚专用大馍馍。“合卺”本为古代...
7974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 类型: 民俗
送彩礼在民间俗称“过礼”,这是临结婚之前男方向女方送去财物的程式,同时商定结婚的日子。有些在订婚时即便送足彩礼,选定结婚日子,不再进行送彩礼的程式。农村送财礼的要求越来越高,女方为了购办嫁妆,向男方索要钱财,这种陋习往往使男方债台高筑,婚前...
7975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 类型: 民俗
娶亲迎娶前一天,由介绍人与男方亲友共2—4人到女方家协商娶亲时的具体事宜,如迎娶时间、所需车辆、来回途径什么路线,女方去男方家宾客有多少等等,好使男方做好准备,以免临时礼数不周,使女方家“摘礼”(刁难)。旧时将这一程式叫作“催妆”意为催促新...
7976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 类型: 民俗
旧时叫“拜天地”。当宾客坐定喝茶,稍事休息后,婚礼司仪宣布结婚典礼开始,鸣炮,请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及宾客入席,新郎新娘在婚礼进行曲的音乐声中携手步入布置好的典礼台前。新郎新娘的服饰各时代不同,现代婚礼上新郎大都是西装革履,新娘着婚纱、旗...
7977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 类型: 民俗
结婚典礼之后,便是大宴宾客。婚宴有许多讲究,比如座次的排列、菜肴的配置、敬酒祝酒等,以此营造气氛,抒发感情。如今在城关镇,婚宴大都在饭店、餐厅订做,所有来贺的宾客都要“搭礼”过去有送布料、被面等物品的,现在都送礼金。金额从80年代起随着人们...
7978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 类型: 民俗
闹洞房的习俗由来已久,据史籍可知汉代已经十分流行,永昌俗称“嚷床”,参加者多为新夫妇的同辈亲友,也有新人长辈参加,俗有“结婚三日无大小”之说,闹洞房除逗乐取笑之外,有时也有近似粗鲁的恶作剧,总的突出一个“闹”字,其寓意是把洞房闹得红红火火,...
7979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 类型: 民俗
婚后第二天大早,新郎由亲友一人陪同,携礼品到女方家答谢岳父母,谓之回亲。岳父家做饺子待姑爷,小姨子或妻嫂等人有意在个别饺子中包上硬币、辣椒、花椒面、盐沫等,盛在姑爷碗中让他吃,取笑新女婿,其寓意是告知在生活中有酸、甜、苦、辣,要有心理准备。
7980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 类型: 民俗
结婚三日后,新郎新娘回到女方家,女方家热情款待。这天女方家亲友们也要戏耍新郎,热闹一番。新郎也要像新娘在男方家认大小一样,拜谢尊长,认认大小。回门当日尽快返回,不宜时间过长,以免新娘留恋。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