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城关镇住宅变化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唯一号: 292034020220000077
专题名称: 永昌县城关镇住宅变化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02/001
起始页: 0235.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住宅的好坏,标志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高低。“豪门深宅必为富户,低檐矮屋定是贫家”。20世纪70年代,无论农村城市,大都住土木结构平房,土墙、土地、土炕、土炉子,室内烟熏火燎,漆黑一片。后来生产队规划居民点,新翻修的房子虽然仍是土木结构,但大部分都用石灰粉墙,用砖铺地,条件略有改观。80年代中后期,经济条件有所提高,新建的民房都是以砖木结构为主,室内白石灰粉刷,地面水泥硬化,上打顶棚,使用铁炉子取暖做饭,土炕也用砖砌,较之以前清洁卫生了许多。90年代,农民手中有了钱,改善居住条件的要求日渐高涨,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农村建设小康样板房的积极性很高,按照统一规划,所修住宅都是砖木结构封闭式房子,门窗有的采用钢门窗或铝合金门窗,条件好的都用瓷砖贴墙、铺地,用三合板等打顶。室内有了新式家具和家用电器。取暖用烤箱炉,有些还装了土暖气,卫生条件又有了提高。进入21世纪,所有经济条件许可的人家都在改建样板房,且日趋高档,院落也是砖墙,水泥打地坪,且卧室、伙房、储藏室等分设。在城郊交通要道处的农户还修建了楼房,居住兼商贸营业。截止2005年底,全镇已新建小康样板房2000多套,建成小康住宅楼44栋,修建新房的积极性有增无减。镇政府针对村庄规划滞后,影响建设的问题,把重点转移到村庄规划编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县城居民住房也是从80年代发生了变化,尤其是90年代以后,每年均有十几栋住宅楼拔地而起。1998年住房改革以后,居民购置楼房的积极性一年比一年高,住宅楼建设向小区化迈进,1986年至2006年,县城内共建成住宅楼200多栋,总建筑面积70.4万平方米,平房已逐步拆除。居民的居住条件较20年前有了很大改善。室内陈设在20年内更新换代也是最快的,从80年代开始每几年一种款式,新款式一流行,旧式的就被淘汰。家具的材料和质地也花样繁多,新颖奇特,有些富裕家庭,几年就换一批家具,过去那种一样家具传几代的现象已不复存在。在农村新式家具也很流行,但无城市那样奢糜。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本书的时限起于辛亥革命(1912年),止于1985年,记述了甘肃省永昌县城关镇的地理、民族、人口、建置沿革、政治、军事、农牧业、工业、财贸金融、城市建设、文化艺术、教育、体育、卫生、社会习俗、宗教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