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城关镇膳食变化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唯一号: 292034020220000076
专题名称: 永昌县城关镇膳食变化
文件路径: 2920/01/object/PDF/292010020220000002/001
起始页: 0234.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人们辛苦劳碌都是为了吃饱肚子,所以吃饭就是第一大事。20世纪70年代,由于粮食产量长期处于一个低水平,农村社员口粮不能保证充足,有时春天就缺粮,国家不得不回销部分粮食解决。城镇居民按月份等级定量供应粮、油,口粮也很紧张。那时,副食品和蔬菜瓜果极度匮乏,吃饭以粮为主,食油和肉类很少,所以农村人均口粮400斤也不够吃,一般常吃的只有汤面条、拌汤之类,偶而吃一顿干拌面、油饼子被视为奢侈。80年代初,农村实行了分田到户的改革,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到80年代末,农民的余粮已多到争先恐后排队给粮站销售的局面,吃粮的问题自然解决了。在此基础上,政府引导农民搞多种经营,实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发展养殖业,这样,肉、蛋、奶、菜、瓜果等副食品也逐步满足了市场需求,人们的膳食结构由以粮为主向多样性发展,主(食)副(食)兼备,吃饭一般讲究饭菜搭配,即使较困难的人家,也达到了温饱,不再为口粮而发愁。 9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膳食以讲究营养为潮流,粮食市场和瓜果蔬菜市场品种繁多,除本地生产的粮食外,外地产品什么都有,肉、蛋、水产品类和蔬菜瓜果供应充足,一年四季新鲜菜不断,就连鲜牛奶和奶制品也不再是奢侈品。家庭平日吃饭,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一般都很注意营养,主食无论米、面,想吃什么,可做什么,副食荤素搭配,可根据个人喜好而定。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准备了节日传统美食,经济条件好的,还在饭店餐厅订做节日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饭店餐厅的生意也很红火,红白喜事,一般都在饭店订做酒席。为了满足人们在吃饭方面的需求,牛肉面馆、包子饺子馆、家常小吃店随处可见,尤其是颇有地方特色的羊肉馆在城关镇十分火爆,据不完全统计,县城及城郊现有羊肉馆300多家。节假日,人们或携家带口,或呼朋引伴去羊肉馆休闲,吃一顿传统的羊羔肉垫卷子或大盘鸡、烧烤虹鳟鱼等菜肴,消除了工作紧张的疲劳,免去了在家自己作饭的劳顿,十分惬意。在精粮细食、美味佳肴吃多了时,人们又珍惜起粗粮、杂粮来,小米、黄米、大麦珍子、玉米珍子、扁豆、黑豆面、荞麦面、洋芋面、玉米面等粗杂粮身价倍增,在上世纪70年代粮食供应紧张时这些人们用以充饥的杂粮又成了人们食谱中的佼佼者。

知识出处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永昌县城关镇志(1986—2006)》

本书的时限起于辛亥革命(1912年),止于1985年,记述了甘肃省永昌县城关镇的地理、民族、人口、建置沿革、政治、军事、农牧业、工业、财贸金融、城市建设、文化艺术、教育、体育、卫生、社会习俗、宗教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