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60790 条 3732 / 4053
55966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物产
麦类栽培历史悠久。清乾隆《安溪县志》载“麦有数种:大曰麰,皮粗厚;小曰麳,皮滑薄,可作面;又有郁麦,似麰皮薄”。又记“安溪一邑多雾,米麦、大麦农家少种”。 麦也是县内主粮之一。50~60年代次于稻、薯。1949年,大小麦13080亩。19...
55967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物产
民国时期有种植,大多分布于内安溪,以长坑、感德为多,农民称为“江东薯”。农村作辅粮,城镇则为菜。70~80年代,全县各地普遍栽种,面超大小麦,次于稻、薯。50年代,马铃薯以地方品种为主。60年代,从内蒙古调入一批良种。1985年从黑龙江调入...
55968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物产
甘薯又名蕃薯,见载于清乾隆《安溪县志》。明末清初,内外安溪旱地已广泛种植。乾隆二年(1737),邑民唐桂生任陕西韩城知县。在任期间,从安溪取番薯块至韩地繁育成功,并大力推广种植,解决当地民众饥困。韩民称“唐公薯”。 民国35年(1946)...
55969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物产
农村普遍栽培,农户粮菜兼用,另星小量种植,芋头种类较多,以槟榔芋为上品,质地酥香可口。
55970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物产
俗称树薯。民国期间开始种植。35年(1946)县政府建设科推广面积448亩,总产67455公斤。50年代利用荒地种杂粮,木薯开始发展,外安溪低海拔河沿、沟边及荒杂地种植,由于木薯韧皮部含氢氰酸,有毒,故木薯鲜食少,多切片晒干或提取淀粉,既可...
55971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物产
有大薯、薯仔之别,粮菜兼用。薯仔加工成中药淮山,医药部门组织外销出口。
55972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物产
为安溪县内主要油料作物之一。清乾隆《安溪县志》入蔬属。民国35年(1946)《福建省统计提要》载:“安溪县产花生1280担。”无面积记载。花生以湖头镇为主产区。50年代多用地方品种,以后陆续从广东潮汕地区引进含油率较高的新品种。1959年全...
55973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物产
安溪县内大豆品种繁多。明嘉靖《安溪县志》记载“豆之名最多,有黑豆、绿豆、白豆。山畲中所种白豆粒大,又有绿豆可为粉;有赤豆、豌豆、褐豆;筋豆有青、红两色;有峨嵋虎爪豆,蚕豆,炒食味佳;有刀豆,长尺许,可入酱;安溪所种推红豆、绿豆、筋豆为多,余...
55974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物产
安溪县办油菜栽培历史较长,明代志书已有记载。民国期间普遍种植。1949年全县油菜栽培面积700亩。1972年为栽培面积最多年份达18882亩。1990年130亩、亩产53公斤为历史最高年份。油菜有利后作,菜籽用以榨油,籽壳(菜籽饼)、稿秆、...
55975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物产
安溪县内甘蔗栽培历史悠久。明嘉靖《安溪县志》载“蔗丛生似竹,味甘,煮之成糖,赤色名昆仑,白色曰狄蔗”。甘蔗在外安溪平原地区种植分为春蔗、秋蔗及蓿根蔗三种类型。甘蔗生长期长。品种有竹蔗、大蔗等地方品种。解放后,从外地引进的甘蔗良种“印度419...
55976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物产
安溪烟叶明代志书载:“菸,种来自海外,明万历间始有。”全县有晒烟、烤烟两种。晒烟为安溪特产之一,以西坪柏叶家蚤林,芳亭岭脚、龙门茗山为上品。《泉州府志》卷十九《物产篇》载:“安溪出者胜过漳浦、石码”。晒烟有窄叶及阔叶两种,晒干即成品,销往泉...
55977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物产
又名山茶花,木本,灌木型。安溪县山茶品种多,花形、颜色各异。有本地品种和外来品种,五色茶花、十八学士,花极妍、最美,煞是好看。
55978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物产
木本,茎上密生锐刺,花单生,紫红色或白色,微香。
55979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物产
木本,即木兰。花有白、黄两色,白为白玉兰,黄为黄玉兰。白玉兰花极香。县政府大院内有两株玉兰,栽于1936年,花季香溢凤城。
55980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物产
木本,一年一花者称为木犀,四季开花者曰月桂。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