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20313 条 402 / 1355
6016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六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杨柳青镇几家经营字号的简史。其中包括恒义源、天丰号、明盛号、春毓永、富兴德等。
6017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六册 | 类型: 正文
白沟镇商业在清道光二十年前后达到鼎盛时期,绝大部分商品由杨柳青商船运来。然而,鸦片战争、清政府的内外战争和治河困境导致白沟商业衰落。日军占领华北后,商业进一步衰退,许多企业关闭,杨柳青人纷纷返回故乡。
6018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六册 | 类型: 正文
白沟镇以其水旱码头和南北货物集散地而闻名。经过日本和国民党的战乱破坏后,白沟市场逐渐失去活力。然而,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当地的箱包制造业蓬勃发展,并重新振兴了白沟商业,使其成为一个独特的商业城镇。
6019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六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杨柳青镇药店的情况。其中包括以鲜明的经营特色招徕顾客、以严格的培训确保本店职工较高的技术素质等。
6020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六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杨柳青镇药店以鲜明的经营特色招徕顾客,其中包括经营范围广、服务质量高、宣传效果好等。
6021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六册 | 类型: 正文
“生生堂”药店以其广泛的经营范围和严格的职员要求而闻名。店员必须经过三年的学徒期,学习药材的鉴别、挑选和制药方法。他们还需要掌握药物的药理和药性,并遵循传统的制药工艺。该药店因其良好的经营和信誉而在本地市场立足,并为人民的健康做出贡献。
6022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六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杨柳青镇双顺和油厂轶事,其中包括农户兴家初建油坊、设备更新产销两旺、好景不长遭匪抢劫、移地重建再展宏图、火灾降临片瓦无存、竭尽全力再建新厂等。
6023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六册 | 类型: 正文
1908年,刘常顺一家迁往前桑园村,在那里建立了一个榨油作坊,名为"双顺和"。他们使用螺马拉大石碾的方式将黑豆或黄豆轧成薄片,并使用木楔子式的轧油杠进行压榨。这种古老的榨油方法费力且出油率低。
6024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六册 | 类型: 正文
刘常顺购进了两架四杠的人工手推式轧油机,提高了生产效率,满足了市场需求,缓解了农村的化肥和豆饼短缺问题。他们的豆油销售不仅在当地,还供应给附近的村镇商贩。这使得他们的生产逐年兴盛起来。
6025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六册 | 类型: 正文
1925年夏天深夜,刘常顺一家遭到匪徒袭击,家中被抢劫一空,刘景春还被绑架到铁路洞口。村民惊恐万分,刘家为安全起见迁往杨柳青镇。
6026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六册 | 类型: 正文
刘家在杨柳青镇重新建厂,并选择四合院作为住宅。由于电力不足,他们增设柴油发动机。产品供销良好,储备货款在银号,豆饼由景山和刘贵荣销售,经营规模居全镇首位。后来租用了新的仓库,并增加了经营能力。
6027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六册 | 类型: 正文
1936年初夏的一天夜晚,杨柳青油厂发生火灾,由于意外引燃了汽油桶和豆油储存容器,火势猛烈,直烧到天亮才得以扑灭。油厂的建筑被完全摧毁,但幸好全厂员工无人伤亡。
6028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六册 | 类型: 正文
双顺油厂经历了火灾后,凭借积蓄和好友的帮助,在杨柳青重新建立了棉籽榨油厂。经过七年的努力,该厂逐渐恢复并发展壮大,成为杨柳青镇制油业的领军企业,生产的精炼卫生油和日月牌肥皂备受欢迎。同时,该厂的产品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物资紧缺的情况,并起到...
6029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六册 | 类型: 正文
在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接管导致物价飞涨、物资短缺。双顺油厂无法买到所需原料而停产,逐步裁员。为了维持生计,他们将资金用于购买土地,并轮流守护油厂设备。全家分散到不同的工作岗位中,渡过了困难时期。
6030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六册 | 类型: 正文
在全国解放后,双顺油厂于1950年重启,并从人民银行贷款1万元,重新生产卫生油、棉籽饼和肥皂。然而,经营不善导致一年后再次停产。随后,天津专区工业局接收了双顺油厂,成立了天津专区地方国营杨柳青制油厂,为当地经济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