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0032 条 135 / 669
2011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县服饰、饮食、住宅、用器、行旅、语言风俗习惯。
2012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旧时,平潭男女分别上着对襟和大襟的粗布衣,袖宽,衣长到膝;下穿带有裤头、宽大而长至足踝脚口的裤子。老年妇女穿筒裙。渔民多穿一种裤腰绣有棱形网状松紧格,裤脚宽大的“拢裤”。富室男子穿长衫、马褂,头戴珠帽或礼帽。未婚女子穿裤子,不穿裙...
2013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妇女分娩坐月子,平潭叫做“坐月底”。这段时间外入一般不能进产妇房间。旧时,门前贴红签,生男贴“弄璋大吉”,生女贴“弄瓦大吉”,俗称“禁冲”。
2014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分家一般由父母主持,或请娘舅和族中长辈作裁决人。俗例长孙以小儿子看待,可分一份家产。分家时多把家庭的债权、债务划归每个儿子名下,老人赡养也同时议定。分家后,亲戚送来线面、鸡蛋等礼品;娘家依俗则送碗、筷等给女儿、女婿,现在体面人家送...
2015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建屋在平潭算是一桩大事,上梁时,要宴请工匠及亲友,叫做“上梁酒”或“评架酒”。此日亲友多送喜幛、贺礼。主妇娘家要送一对上梁红灯和红布袋(内装五谷),挂在大梁(中脊梁)两头,以示吉利。大梁上还要贴喜联、挂红彩。
2016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人日进三餐,一般早晚为稀,中午为干。旧时,不是劳动季节,大多地区平时三餐皆稀。主食为番薯(含薯片、薯米),大米多在城镇居民配食,乡下人家除逢年过节或招待客人亲友外,平时不轻易食用大米,遇上荒年歉岁,只好过着“三片薯干一碗汤,半...
2017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民居,以花岗岩建筑的石头房屋为主。渔区农村传统四扇式房屋居多。唐宋时期,民宅以乱毛石砌成的单层低石屋和“排厝”为多。排厝以两间连、三间连占多数。明清时期,出现砖石结合或粗加工石料建筑,排厝间数和排联数增多,屋顶用拱形瓦片铺盖,...
2018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明清时期,海岛百姓生活艰苦,生产和生活用具也极为简陋。取火用石镰打击,照明点食油灯,饭碗多是粗瓷大海碗或陶罐,洗脸用木盆(俗称面桶)。
2019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岛四面濒海,岛民大部分靠捕鱼为生。渔民出海捕鱼,妇女在家织补渔网、操持家务。除渔民外,还有一部分依靠海上运输为业的船民。讨海运输靠船谋生,由于渔船设备落后,行船常遇海难,故平潭有“行船走滩(暗礁)三分命”之说。
2020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在日常生活中,平潭人讲的主要是“平潭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普通话的积极推广,使用普通话的场合越来越宽广。现在教学、会议、办公甚至交际场合,平潭入一般也使用普通话,而方言多在生活用语中出现。
2021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的交际习俗包括称谓、迎送礼节、宴席礼节、送礼。
2022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的通俗称谓、礼仪称谓。
2023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对亲人的通俗称呼。
2024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在亲友交际和红白喜事交际时,民间往往沿袭旧俗,讲究礼仪称谓。
2025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海岛人热情好客。依俗例,凡有来客,普通是请坐、敬茶、敬烟。稀客到来,都要煮一大碗点心(线面或米粉、化粉加蛋、肉、海鲜等佐料)招待。客人吃点心,都留一点,叫做“留碗底”。第一次来客多数煮线面点心相敬,还要煎蛋盖面。从外地或较远地方来...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