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60790 条 298 / 4053
4456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在南北朝时期,戴云山就有佛教僧人蜕化。唐宋时期,德化佛教发展迅速,寺庙众多,僧人数量也增加。明清时期,佛教组织和领导得到加强,并在九仙山成为佛教发源地之一。民国时期,德化佛教出现分化,分为禅和派和香花派。禅和派为正宗,出家不娶妻、...
4457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德化县在宋代开始有佛教传播,明清时期佛教组织和领导得到加强,但仍有部分岩寺被保留。民国时期,佛教岩寺数量增加到43所,但因战争和政治原因,许多岩寺逐渐坍塌或被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部分被毁的岩寺得到重建或修缮,这些岩寺多位于...
4458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德化县宗教道教情况的具体介绍,内容主要介绍了源流和宫庙两方面内容。
4459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德化道教始于隋、唐,宋代全真道和正一道先后传入。全真道主张清静修行,不尚符篆,不练外丹,实行道士出家制度。正一道又称符篆派,其道术包括画符念咒、驱鬼降妖、治病禳灾等,崇拜鬼神。清初全真道已无传人,天师道衣钵相传不断,也分为两派,即...
4460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德化道教的宫庙历史和信仰情况。从宋代开始,德化道教先后传入全真道和正一道。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信仰逐渐得到发展,宫庙也随之增加。在清乾隆时期,全县主要有十大宫庙,还有其他庙祠如城隍庙、先农坛庙等。民国时期,由于战乱等原因,宫庙逐渐...
4461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基督教在清朝道光年间传入德化,由美以美会和安立甘公会建立教堂。民国时期,基督教得到进一步发展,建立了多个堂所。新中国成立后,外国传教士回国,本籍教徒在国家、集体的企事业、文教卫生等部门工作。文化大革命后,宗教政策得到落实,德化县基...
4462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德化县的宗教传播历史悠久,包括全真道和正一道。清朝时期,美以美会和安立甘公会开始在福州创办教堂,民国时期基督教在境内得到发展。教堂建设方面,民国时期基督教在永春等地召开奋兴会,但遭遇非教风潮后,美以美会又派美籍牧师到德化主持教会。...
4463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天主教传入德化始于1908年,由大田县的范作舟等人传教,并在城内凤池村建立天主教堂,附设崇正小学。后来因丑闻曝光和洪水灾害的影响,教堂活动逐渐停顿。民国25年,天主教再次派人来德化发展组织,但因信徒不多而失败,天主教在德化的活动从...
4464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篇记述了德化人民以大米为主食,番薯也是重要食物。20世纪50年代后,马铃薯成为农村重要粗粮。蔬菜以芥菜、白菜、白萝卜为主,其他蔬菜如空心菜、小白菜、苋菜、菠菜、芹菜、葱蒜次之,芫荽最少。在冬季和春季,人们会食用更多的腌制食品和干货。酒是待...
4465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章记述了德化人民在清末至民国年间以大米和番薯为主食,同时也有少量小麦、荞麦、高粱、小米和玉米。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马铃薯成为农村重要的粗粮,而木薯、蕉芋、大薯、薯蓣(山药)和芋头等也成为副食。在蔬菜方面,芥菜、白菜和白萝卜是主要的,而...
4466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记述了清末至民国期间到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农村衣着、冠戴、鞋式、饰品和发型的习俗变化。
4467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记述了德化人民以大米为主食,番薯次之,马铃薯为重要粗粮。蔬菜和水果种类丰富,肉食以猪肉为主。饮茶习惯逐渐普及,各种饮料逐渐盛行。民食习惯因个人经济情况和需要而异,农民在农忙或建房时加一至二次点心。
4468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章记述了德化县的农业生产、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许多习俗。比如,农民在谷物播种时进行“祈福”,木工在建房时祭“鲁班先师”,理发师在春节期间提高工价,商店在尾牙时宴请员工等。这些习俗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和文化传统。
4469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记述了德化县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受到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农民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习俗也与农业密切相关。
4470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记述了民国时期农村住宅多为古式平屋,20世纪40年代开始有双层楼房。50年代至70年代,县城和农村住宅建筑逐渐向高层发展。家具陈设和出行方式也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