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基督教 天主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0779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基督教 天主教
分类号: B97;B976.1
页数: 4
页码: 728-731
摘要: 本文介绍了基督教在清朝道光年间传入德化,由美以美会和安立甘公会建立教堂。民国时期,基督教得到进一步发展,建立了多个堂所。新中国成立后,外国传教士回国,本籍教徒在国家、集体的企事业、文教卫生等部门工作。文化大革命后,宗教政策得到落实,德化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教徒逐渐摆脱外来有害于下一代的精神枷锁,主要在教堂中开展爱国爱教教育和举行洗礼等活动。
关键词: 德化县 宗教 基督教

内容

第一节 基督教
  清道光廿七至廿八年(1847^1848年),美“美以美会”、英“安立甘公会”相继在福州创办教堂,德化郑宽龙等人参加教会。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安立甘公会开始在德化设堂传教,由于信徒不多而搬迁永春。光绪六年(1880年)后,美国美以美会开始传入德化。光绪廿二年(1898年),知县陈其奎杖责耶稣教士干预诉讼,第二年美以美会又派人来德设堂。至民国2年(1913年)统计,全县教堂已发展到24所。民国7年起,闽南及德化境内民军火拼,土匪骚乱,教徒逃难出洋,教堂减少.民国25至26年,基督教先后在永春召开两次“奋兴会”,教徒又有发展。民国27年1月,发生了“非教风潮”(不承认这种教会的言论、行动),闽南英、美教士奉令撤退,活动又趋于低潮,民国29年,美以美会又派美籍牧师黎德渊、蔡为思到德化主持教会,教徒得到继续发展。
  一、传播
  同治九年(1870年),美以美会派惠安人孙湖等人到永春、德化一带传教。光绪六年(1880年),英国一传教士来德,督促苏嘉明等人筹建教会,购买后埔林民房为教堂。光绪廿八年美国差会(美国教会的派出机构)派遣陶、茅、清三位女传教士来后埔林建堂传教。三十年(1904年),“美以美会”在兴化布道会改为正式年议会,辖莆田、仙游、永春、德化、大田五个连环。卅四年(1908年)六月,在水口湖坂建堂。民国10年(1921年)又在岭脚建堂。民国12年9月,永春、德化、大田基督教闽南年议会成立,并于9月27日在永春召开第一届年议会,德化堂会派人参加。民国20年11月,“美以美会”闽南年议会与“长老会”闽南大会联合,并于民国23年12月圳日在永春大同教堂召开第一届区会,宣布成立两派联合的中华基督教闽南大会永德大区会。
  安立甘公会德化支会的传播。最早有雷峰乡石城村郑派等到福清县做藤篮工时于福州加入安立甘公会。该会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派何信善到岳尾街赁屋传教,因教徒难于发展而迁设永春县蓬壶和湖洋。光绪六年(1880年)元月,派遣郑派在雷峰村租屋传教。光绪十二至十三年间,派林旄为传道士,到溪口(奎斗村)租赁冬瓜池房子为教堂。第二年,因在闽南传道方言不同,外地教士悉数回去,由信徒自守主日。德化支会暂归美以美会泉西堂会永春长老会。光绪廿三年,派教徒先后在西门租赁店屋和西门桥头观音殿为教堂。光绪廿五年又在溪口、大圻头(国宝)二处设讲堂。光绪三十年,西门租用店屋和购买的地基被洪水冲毁,嗣后讲堂改建在鹏都村。宜统元年(1909年)五月和六月在暗林口(林地村)、霞碧开设讲堂,后因信徒少而停办。民国5年,新建溪口教堂。民国八年在雷峰村建教堂。次年4月又在县城东门外开设讲道堂。
  基督教开始传入都由外国人操纵,表面上宜传教义,劝人忏悔为善,实质上是西方文化对中国内地的渗透,特别是在青少年中灌输西方文化生活.如其所创办的崇德小学、育英中、小学,经常召开“青年团契会”、“儿童主日学”,课程则渗进“圣经”课;星期四晚作为“法定”的读经时间,星期日上午到教堂参加“圣日礼拜”.下午在校内上“主日课”;每天早晨上课前举行“早晨礼拜”,甚至教育学生食前和睡前祈祷等等。
  教会还对教徒进行圣事,即由牧师或传道士主持洗礼,圣餐、教徒婚礼、丧葬、授圣职等,以此传播教义、教规。又利用教徒向亲戚、朋友宣传,劝人入教,遇教徒患病,或探病,或医病给予某些优惠,遇婚丧喜庆则给予帮助,随时随地扩大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外国传教士纷纷回国,本籍教徒除少数在家自守主日外大部分在国家、集体的企事业、文教卫生等部门工作。“文化大革命”以后,圣经被焚毁,教堂改作他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政策得到落实。1982年6月21日,经晋江地区行政公署批准成立“德化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选举赖巽裕为主席。通过“三自”革新,教徒已摆脱外来不适应中国国情而有害于下一代的精神枷锁,逐步向健康方向发展。主要活动在教堂中开展爱国爱教教育和举行洗礼、讲读圣经、诵赞诗、做主日、庆祝圣诞节等活动。其经费自筹,教会领导人由信徒民主选举产生。
  1953年后,曾发现国内外有些披着宗教外衣,拉拢、蒙蔽一些不明真相的原基督教徒和群众,在城关、三班、上涌、美湖、国宝、倭碧等地非法组织所谓“祈祷组”、“呼喊派”等。经查明属反动组织的予以取缔.1984年后,根据国家宗教政策,对其教徒教育帮助,引导他们走上爱国爱教道路,陆续加入全县统一的基督教组织,过正常宗教生活。
  二、堂所、学校
  (一)堂所
  民国2年(1913年),全县基督教会堂所有城关、雷峰、溪口、三班、祥光、樟镜、云溪、杨梅、赤水、双翰、瑞坂、李溪、连山、八逞、南埕、高涤、下涌、上涌、葛坑、岭脚、蕉溪、水口等24所教徒近千人。
  民国23年,闽南美以美会与长老会两派联合后,有些堂所进行合并,全县仅存12个堂所,划分为3个堂会:即城关堂辖南埕、水口二支会;赤水堂辖国宝、上涌、阳丰三支会;浔北堂(下涌)辖葛坑、岭脚、廿九都(属尤澳县)三支会。教徒264人;其中城关堂会44人,赤水堂会120人,浔北堂会100人。至民国28年,城关堂会33人(包括高阳、溪口、雷峰等支会);赤水堂会45人(包括上涌、国宝、琼溪等支会);浔北堂会23人(包括葛坑、下涌、岭脚等支会);浔东堂会42人(包括水口、南埕、连山等支会)。
  1966年前,城关堂会76人;赤水堂会55人;浔北堂会73人;浔东堂会55人。计教徒259人。
  1967~1976年,教徒减少,城关教堂33人;水口教堂18人;南埕教堂3人;三班教堂15人;赤水教堂23人;葛坑教堂18人;岭脚教堂18人,计128人。至1987年底,除上述七所开放外,还增加上涌、美湖两所,共9所,教徒795人,其中男259人,女536人。城关267人,三班54人,南埕65人,水口44人,赤水93人,美湖75人,上涌77人,葛坑88人,岭脚32人。
  (二)学校
  基督教教会为培养、发展教徒在德化各地创办学校。清光绪九年(1883年),由惠安人方播(炮)参在城关堂会创办道德女校(1890年迁往永春湖洋)。民国6年(1917年),由华侨教徒李书植创办崇德小学。民国初期,“美以美会”在后埔林兴建两座红砖楼校舍,创办道德女校(小学)和幼儿园宿舍,创办不久,因匪乱停办,女传教士调往莆田。民国9年10月,改名育英小学,民国12年增设初中班,民国14年增设简师班,民国17年又在枫林礼拜堂增办女校,这些新添设的班、校两三年间就先后停办。民国10年,由岭脚教会在当地创办育英分校。民国初年,由赤水堂会创办育才小学,后因生员少,不久停办。
  第二节 天主教
  天主教的传入,始于光绪拊四年(1908年),大田县范作舟、杜英清、严华松等入德化赤水传教,参加者有20余人。民国元年(1912年),霄塔(在今兴南街)郑姓与“美以美会”争执山场,由夭主教徒请厦门传教士来与“美与美会”对抗,就在城内凤池村向邱姓购地建立天主教堂(现址县招待所),招收教徒60多人,并附设崇正小学,西班牙艾神甫也来城关、佛岭两地传教。民国16年,因广州、福州等地天主教孤儿院内发生溺婴事件被揭露,德化崇正小学又因发生师生的不正当男女关系被揭露,教徒渐少,学校停办,外国教士离开德化,教堂冷落,信徒分散。嗣后教堂又屡遭民军占为军营,教会活动从此停顿。民国22年6月,县城教堂被洪水冲毁,民国25年,天主教又派蓝××来德化,寻找原信徒再度活动,发展组织,由于信徒不多,传教士离去,天主教在德化的活动从此消失。
  附录
  空中教,清末由江西人萧本初(字性善)传入德化。始祖为廖真空。其教义谓万物从空而来,从空而去,万物归空。其崇奉的神,只挂一图腾,中画一圆形“空”字,教徒称其为“空中祖师”。其公开活动是戒烟(鸦片)、治病。供设简单,只一罄、一木鱼、一炉香、数碟鲜果、几碗清菜、当场杀一只鸡,祈求者要跟教士跪拜,俗称“拜仙伯”。戒烟者还须随带被、蔗、用具在坛内食宿,时间一星期左右,要除去烟瘾才能回家。
  清末.在县城岳尾街(现浔中乡政府路下,坛址尚存)、赤水街亦设有仙伯坛,教徒为数不多。由于没有授徒,此教于民国末期自然消亡。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德化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书以概述、大事记作为新志卷首,而后分三十六篇,全面记述德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和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翔实地记载德化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与现代中国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记载推动德化历史进程最重要、最具决定性意义的重大事件;记载前仆后继、艰苦奋斗、辛勤创业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