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0032 条 116 / 669
1726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1958年上半年,在“大跃进”运动中,全县出现技术教育的热潮,相继办起业余中学101所,学员2563人;文化技术学校61所,学员1747人;业余大学21所57班,学员2116人。1959年下半年,因教学质量下降,仅保留干部、职...
1727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1979年,平潭县教师进修学校开办电视教育,当年设大专电子、机械两个专业,招收学生35人。学生以自学为主,电视教学为辅,学制2年。
1728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教师队伍和培训情况。
1729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清雍正年间,平潭创办兴文书院,山长、监副、副讲、教官等由书院招聘,山长多由进士或地方官吏担任。清末至民国期间,平潭的蒙馆塾师多由秀才、举人或稍通文理的宿儒充任,由官宦绅商招聘。
1730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民国17年(1928年),平潭保送2名教师参加省民众教育师范讲习所培训。民国25年3月起,每半年抽调一批不合格小学教师参加为期6个月的培训。民国31年2月,平潭举办寒假教师培训班,参加培训有中、小学教师32人。
1731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教育的经费、设施情况。
1732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介绍了教育经费的来源、经费使用情况。
1733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明清时期,书院的办学经费由地方自筹,主要来源于官府拨款,富绅捐助,以及书院田租收入。清道光八年(1828年),同知沈钦霖以乌石埔等处荒地380余亩,年纳草租76千文,充作兴文书院经费。
1734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1950年起教育经费由政府支付,纳入国家财政预算。1951年,全县财政总收入49.21万元,初等教育经费支出6.22万元,占12.63%.1953年,列入县财政预算的有幼儿教育事业费、小学教育事业费、工农业余教育事业费和扫盲事业费...
1735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1979年后,随着群众办学热情的高涨,城乡个人捐资与日俱增,至1990年累计捐款达1201.5万元,教育费附加223.3万元。1992年9月,县成立“希望工程”平潭基金会,号召全县干部、群众为失学儿童捐款赠物,至1994年建成“希...
1736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1951年归侨林日润募集人民币3000元、捐资600元,兴建湖南小学。1958年再度集资人民币3700多元,创办华侨水产学校。
1737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1950年公立小学每生收学杂费大米1.5公斤。1951年,小学低年级收费0.8元,中年级0.9元,高年级1元。1959年,收费标准改为普通中学高中学生每学期6.5元,初中5.5元;城镇公立小学高年级每生3元、中年级2.5元、低年级...
1738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明清时期,书院的教育经费主要由董事会掌管。民国初期,县成立教育经费管理处,负责经费的保管、催收、稽核、出纳。民国25年撤销教育经费管理处,根据新会计制度,教育经费实行统收统支。
1739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教育设施包括校舍、设备。
1740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民国时期,多是利用寺庙、祠堂、民房为教室,少数乡村募集资金建造校舍。1952年全县小学124所,仅12所为全部或部分自建校舍,其余均租借民房、寺庙与祠堂。1956年自建校舍增添12所,改建和扩建校舍5所。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