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类型

全部
488条
析出资源
165条
图表
323条

知识出处

检索条件

共 488 条 11 / 33
151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 类型: 正文
敦煌彩塑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其产生比敦煌佛教造像更为久远。从史料记载可见,自西汉敦煌建郡到莫高窟开凿之前的400多年,当地泥塑艺术已经有着深厚传统和技艺传承。自从敦煌石窟建造开始后,随着佛教的传入,西域造像技艺也传入了敦煌,与中原的雕塑技艺相...
152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 类型: 正文
敦煌石粉彩绘技艺作为一种古老的画种,早在汉晋时代起就已遍布于敦煌以及周边地区。随着佛教的东传,道教的西布,从公元4世纪开始,图2上大泥后的塑像敦煌地区大规模地开窟造像与绘制壁画,使原有的石粉彩绘技艺在汉晋艺术传统基础上,吸收融汇了来自印度、...
153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 类型: 正文
敦煌地处西北内陆,气候干燥少雨,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多以面食为主。面食的吃法和制作花样较多。敦煌黄面始创于清朝宣统元年。敦煌人马官福在敦煌城中开店经营敦煌风味小吃,在长期的经营中摸索创制了敦煌黄面。敦煌黄面柔韧筋道、色泽黄亮,吃起来美味爽口...
154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 类型: 正文
在农历四月初八的千佛洞、三月三的西云观、五月端午节的月牙泉以及浴佛节的雷音寺,人们在赶庙会的过程中,往往在远处就能听到一阵阵悠扬婉转的唱腔,走近一看,原来有一些人正在表演一种地方小戏——曲子戏。
155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 类型: 正文
埙是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亦称“陶埙”。埙的音色悠扬、婉转凄凉,最能表达塞外离别愁绪之情。
156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 类型: 正文
敦煌剪纸艺术源远流长。早在唐五代时期,敦煌地区便有剪纸艺术。 如藏经洞出土的P.4518写卷中便保存一件剪纸艺术品,该作品为单层佛塔, 刹顶作宝珠相贯,塔檐为人字披,双向上翘,檐上两边各悬风铎四只,檐楣以对称变形云纹作装饰;塔中心有门,两侧...
157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 类型: 正文
清雍正四年(1726年),川陕总督岳钟琪见敦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宜于垦荒,于是奏请清政府,移甘肃56州县移民2405户来敦煌屯垦。这些移民来敦煌后兴修水利,新开垦良田12万亩,使荒芜百年的敦煌变为平畴沃野、树木繁茂的绿洲耕区。 平畴沃野、...
158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 类型: 正文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性的艺术语句,是民众的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而且一般都是口耳相传,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159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 类型: 正文
古代敦煌寺庙众多,据不完全统计,近代敦煌历年补修、重修和新建寺、宫、观、庙、堂祠者,达127座之多。其中城镇(含郊区)33座,农村94座,庙宇之多亦是河西诸县之首。
160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 类型: 正文
社火是民间传统的群众化妆舞蹈活动风俗,内容庞杂,风格多样化, 具有明显的地方特点。近三百年来,社火在敦煌已成为影响最大的民间文娱活动。
161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 类型: 正文
打铁花,是敦煌自古以来在春节期间举行的一项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打铁花,其实是古代工匠就地取材自制的“土烟花”。从前,每年春节都有打铁花、庆吉祥的活动。在老榆树下,将生铁在炉中融化,用勺盛出,甩打在树枝杆上,只见火花腾空四溅,展现出火...
162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 类型: 正文
敦煌地区自古干旱少雨,现代水文资料表明,全年降水量仅37毫米,而年蒸发量却高达2400多毫米。如果仅依靠天然降水,植物难以生长。敦煌之所以绿洲生机,全赖河渠维持。
163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 类型: 参考文献
164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 类型: 后记
165
封底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 类型: 封底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