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彩塑制作技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636
颗粒名称: 敦煌彩塑制作技芝
分类号: J311
页数: 3
页码: 284-285
摘要: 敦煌彩塑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其产生比敦煌佛教造像更为久远。从史料记载可见,自西汉敦煌建郡到莫高窟开凿之前的400多年,当地泥塑艺术已经有着深厚传统和技艺传承。自从敦煌石窟建造开始后,随着佛教的传入,西域造像技艺也传入了敦煌,与中原的雕塑技艺相互交融,敦煌及外来的民间工匠不仅在石窟中雕塑了大量的彩塑,也在寺院内造神塑像。
关键词: 敦煌 雕刻 技艺

内容

敦煌彩塑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其产生比敦煌佛教造像更为久远。从史料记载可见,自西汉敦煌建郡到莫高窟开凿之前的400多年,当地泥塑艺术已经有着深厚传统和技艺传承。自从敦煌石窟建造开始后,随着佛教的传入,西域造像技艺也传入了敦煌,与中原的雕塑技艺相互交融,敦煌及外来的民间工匠不仅在石窟中雕塑了大量的彩塑,也在寺院内造神塑像。 据敦煌文献记载,从西晋至元代建有寺院58座、道观8座、祠庙18座。 到了清代、民国,更是大兴土木,修建庙宇,在城乡共建造寺院庙宇140 余座。如果每座庙宇以50身塑像来计算,寺庙塑像就多达700余身。而敦煌石窟中保存的彩塑就更多了,仅莫高窟便保存了大小彩塑3000多身。
  敦煌佛教艺术源于印度,石窟造像源于印度石刻,但敦煌地区岩质不宜雕刻。三危山、鸣沙山下的崖体,均属玉门系砾岩地质,极其粗松,便于开凿洞窟,但不宜雕刻造像,因此敦煌先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汉晋以来,便发展了以泥土为主要原料的敷彩泥塑。
  敦煌属党河冲积平原,沉积土丰富,为发展泥土艺术的敦煌民间彩塑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敦煌生长着红柳、芦苇、芨芨草,是人们自古以来用于编制生活用品、造纸、建房、夯垒、筑城之必需品,同时也是制作敦煌民间彩塑不可缺少的上好材料。
  敦煌气候干燥,泥塑作业中易干裂,故塑造多采取稀泥薄加层叠塑造法,这种手法与一般彩塑制作方法相比确有独到之处。敦煌民间彩塑历经千年依然保存完好,不仅依赖于当地的气候干燥,也得益于这种因地理环境造成的独具特色的制作技艺。
  敦煌彩塑以沉积土、黄沙、红柳、芦苇、芨芨、麦秸、麻刀、棉花、蛋清、 米汁等为材料塑造,以矿物质颜料彩绘而成。因其工艺手法独到,可塑性强,质感厚重、坚固耐久,许多作品历经千百年依然完好如新,色泽艳丽。敦煌气候干燥,泥塑作业中易干裂,故塑造多采取稀泥薄加层叠塑造法。
  敦煌民间彩塑制作技艺的具体步骤如下: 1. 骨架。
  木胎骨架:适用于小型彩塑。用木料削出人物大形,再薄塑一层棉花细泥。
  木架骨架:适用于中型彩塑。取材红柳等,根据造型采取绳扎、榫接、 钉装、包纱等手段搭设。
  石胎骨架:巨型泥塑,在开凿洞窟时预留石胎,然后凿孔插桩,布筋扎草,挂泥塑造。
  2. 制泥。采用沉积土加入黄沙、麦秸、麻刀、棉花等掺水和制。为提高黏胶性,在表层细泥中加入适量蛋清、米汁。
  3. 塑造。用芨芨草、芦苹在骨架上捆扎出大形,然后进行上大泥、塑形、收光三个流程。(图1、图2) 4. 敷彩。敦煌彩塑通常是由塑匠和画匠合作完成。多采用矿物质颜料, 色调华丽,图案缜密。
  敦煌民间彩塑的类型有圆塑、浮塑、影塑等;佛教作品有菩萨、弟子、 天王、力士、天兽、飞天以及僧俗人物等;道教作品有玉皇、王母、地母、 真武、老君、关公、张飞、火神、马王、牛王、虫王、赵公明、阎王、牛头、 马面等。
  敦煌民间彩塑有1600余年发展历程,保存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优秀作品, 其艺术变迁,既是一部中国佛教彩塑发展史,又是一本彩塑制作技艺教科书。它是敦煌本土人民与外来工匠共同创造的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之结晶。
  敦煌民间彩塑历史悠久,对周边和内地石窟、寺庙造像都产生过深远影响。它作为一门艺术载体,对于当代传承、借鉴传统艺术,为现实社会服务,都将是不可缺少的宝贵经验。
  然而,随着现代材料技术的发展,玻璃钢等化工材料逐渐取代泥塑,传统彩塑从骨架、制泥、塑造一次性成型的制作技术已很少被人采用。由于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民间彩塑工匠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除了在新建的寺庙、道观制作彩塑外,再无别的用场,只好改做别的行当。青年学这门技艺者甚少,民间彩塑制作技艺面临失传的困境。另外,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师徒传承日趋消亡。爱好美术的学子大都选择院校实现成才之路而放弃拜师学艺之路,传统的传承方式失去生存土壤,在这种大环境下,能够完整掌握敦煌彩塑制作技艺者屈指可数。因此,如何将敦煌民间彩塑传承下去,是目前值得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敦煌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包含众所周知的敦煌石窟艺术,还包括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及敦煌地区遗留下来的其他古代人文遗迹和遗物等,如古代城址、长城、关隘、驿站、冢墓、道路、河渠、寺庙等。这些内容和石窟艺术、藏经洞出土文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共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民族、语言、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