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类型

全部
52条
析出资源
28条
图表
24条

检索条件

共 52 条 2 / 4
16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二辑 | 类型: 正文
郯城是春秋古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各种文学著述彪炳史册,特别是公元五至六世纪的南北朝,更是人才济济,作家辈出。就中如何承天,是我国中古时代著名的唯物论者,明人辑有《何衡阳集》。鲍照有《鲍参军集》。
17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二辑 | 类型: 正文
张都堂名景华字时美,明弘治——万历年人(?一1583)祖籍张高册,幼年随父迁居南涝沟,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甲戌科进士,授江西吉水县知县,为官清正,断案决狱有“神鬼破胆”之誉。
18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二辑 | 类型: 正文
郯城为春秋之古国,汉之东海古郡。地处黄淮要冲。远,东浮黄海,西踞徐州;近,左卧马陵,右起苍山;扼沂蒙咽喉,纵沂、沭之水。故而史志有“郯城南控淮津,北接琅琊;沭水经其东,沂河环其西;首全齐尾东鲁,为南来之要冲,实东州之严邑”的记载。
19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二辑 | 类型: 正文
"仙洞云塞"在郯城东南三十华里,大尚庄东边马陵山上。
20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二辑 | 类型: 正文
石门,原是郯城县的一个山村。在县城东北五十华里处(于1961年划归临沭县)。那里双峰耸峙,壁立成门,故称石门。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学生子路来郯时,曾夜宿石门,因此石门的名气就大起来了。世代相传,经久不忘。被过去的读书人引为儒林佳话。
21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二辑 | 类型: 正文
“禹台柳莺”,位于县城东北十二华里、沭水穿山西而折向南行的西岸处。相传,它是大禹治水,为逼西行沭水折向南流而筑的石台,后来人们就叫它“禹王台”。迄今已四千多年。
22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二辑 | 类型: 正文
郯城境内的沭水,在山南头以北,沿马陵山东,曲折南流,至江苏古寨西,因山势受阻,传说大禹治水,在此凿山二十丈,沭水穿山而过,复循马陵山西南下。大禹开山处称禹凿山口。
23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二辑 | 类型: 正文
白马河自北而南流经郯城县境一百二十余华里。这条河,系自然形成,历经人工疏浚,成为一条蜿蜒绵亘,千回百折,能排能灌造福人民的河道。
24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二辑 | 类型: 正文
沂河发源于鲁山,流经沂源、沂水、沂南、临沂等县至李庄镇入郯境。至马头北水门折西复转南经重坊镇入邳县。自马头北水门处,两岸林木葱郁,每当春光明媚季节,桃红李灼,柳绿草青,沂河浪唱,碧水清波。
25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二辑 | 类型: 正文
“红崖古梅”。位于郯城西南四十五里新村西北沂河岸。遥传在很久以前,这里叫“青石崖。”崖上住着相依为命的父女俩。姑娘年轻美貌,被当地一富商看中,扬言要“端午节”抢亲。
26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二辑 | 类型: 正文
郯城县的马陵山区,相传是战国时期的马陵道。这里有许多有关孙、庞斗智的传说。据《沂州志》载:“马陵山在州东九十里,与郯城接,状如奔马,直抵宿迁。齐伐魏,孙子胜庞涓于此。”
27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二辑 | 类型: 正文
一九八四年春节前后,我县相继发现了三处古代遗址。即大尚庄龙山遗址、大尚庄西周遗址和新村汉代遗址。
28
后记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二辑 | 类型: 后记
29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二辑 | 类型: 照片
30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二辑 | 类型: 地图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