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陵古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620
颗粒名称: 马陵古道
分类号: K917
页数: 4
页码: 126-129
摘要: 郯城县的马陵山区,相传是战国时期的马陵道。这里有许多有关孙、庞斗智的传说。据《沂州志》载:“马陵山在州东九十里,与郯城接,状如奔马,直抵宿迁。齐伐魏,孙子胜庞涓于此。”
关键词: 马陵古道 古道

内容

郯城县的马陵山区,相传是战国时期的马陵道。这里有许多有关孙、庞斗智的传说。据《沂州志》载:“马陵山在州东九十里,与郯城接,状如奔马,直抵宿迁。齐伐魏,孙子胜庞涓于此。”《郯城县志》载:“马陵山在县东十里,北起兰山,南抵宿迁,绵亘数百里,状如奔马,……。”还载:”回合长堤卫水秋,满林黄川荻飕飕。居人近指马陵道,遗迹遥传瓦屋头,昔日孙庞曾决胜,只今草木皆含愁。不知七国皆迷地,犹自停车吊古邱。”
  这里说的马陵古道,北起九道弯,南至嶂=,全长五十多公里,九道弯,山岭起伏,九曲盘饶,长约五公里,东临沭河,西接平原,形势险要。道弯旁边,故垒遗迹,有点将台、校兵场。其西南三公里许还有跑,马岭。该地历年都有古青铜箭头出土。群众传说,战国时,齐围魏救赵,孙臏
  就是在这里坐阵指挥,并从这里发兵西出马陵山,直奔西南平原道进攻魏都大梁(今开封)的。
  从九道弯向南约四公里左右,便是有名的清泉寺山区。马陵山的主峰奶奶山就在这里,海拔184.2米。这一带山岭连绵,群峰屹立,沟涧纵横。出名的山沟有一山沟,二山沟、三山沟、四山沟和黄溅沟等。山涧有一山涧、二山涧、三山涧、四山涧和独龙涧等。地形十分复杂,地势非常险峻。特别是卸甲营村西的独龙涧,东南出口处,看起来是一条山沟,走进去,曲曲弯弯,两旁悬崖峭壁,尽头谷深林密,壁直如屏,实为易进难退的绝地。当地群众传说,这条山涧有庞涓上马石,孙臏当年捉拿庞涓就是在这里。群众传说的独龙涧中的庞涓上马石,长3.2米,宽1.7米,厚0.55米。另一石块,长1.7米,宽1.3米,厚0.6米,上面刻有“镇山石”和“民国十七年中秋月记”。据一些老人说,抗日战争前,曾有很多人来此察看。并说在该涧出土过不少古青铜箭头,可惜现在搜集不到了。
  独龙涧进口处的卸甲营村,解放战争时曾划为挂箭区。据群众说,挂箭区地名的来历,就是因为庞涓在这里挂箭而得(后“箭”演为“剑”)。卸甲营村,是因庞涓中箭死后,孙臏在这里安营扎寨而得名。这些传说,源远流长,久传不湮,一直传到现在。
  卸甲营村,东临沭河。河东便是王家村,一九七九年在该村附近的地内,出土一些古青铜箭头(无人收存),可见这一带在历史上曾是兵家征战过的地方。
  卸甲营村西南,是四围山和穆柯寨,地势险要,也是古战场,据说也有不少古青铜箭头出土。从卸甲营村向南约七公里,便是著名的禹凿山口。相传山口为夏禹治水而凿,因而得名。沭水流到这里折向西转,两岸悬崖陡壁,林木丛生,水波潋滟,风光秀丽。山口东南便是历史悠久的古寨村。群众传说,当年孙臏利用减灶法,诱敌深入,在此把锅灶减少到最后一个数,所安的营寨就是这里,故名古寨。该村周围也曾有不少古青铜箭头出土。
  沿古寨向南,经大贤庄、官庄、芦窝、上河,直到苏鲁交界的嶂=村,这一段山岭,状如奔马,连绵起伏,有三十多公里,山路比较平坦。传说这是孙庞斗智的马陵古道南段。
  而今的马陵古道,则梯田层层,园林片片,水库帆影,稻花飘香……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气象。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二辑

《郯城文史资料第二辑》

《郯城文史资料第二辑》收集、编印山东省郯城县近现代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民族、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资料。本辑主要记述郯城县境内的古文化遗址、历史人物、文化景点、古寺庙建筑、墓葬和历史传说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逸林
责任者
徐敏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郯城县
相关地名
卸甲营村
相关地名
大贤庄
相关地名
官庄
相关地名
芦窝
相关地名
上河
相关地名
临沭河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