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地区图书馆
阿克苏地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阿克苏地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题名
责任者
关键词
全文
检索
颗粒类型
全部
72条
专题
63条
作品
9条
知识出处
全部
新疆古代服饰艺术
检索条件
共 72 条
1
/
5
1
披发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新疆古代服饰艺术
|
类型:
民俗
头发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与其它动物相区别的组成部分。在人类的童年时代生存环境比较恶劣,人们大多是蓬头垢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审美意识的逐渐形成,人们对于脸面之上的头发开始进行梳理。考古资料表明先秦时期新疆居民的发式主要有披发、辫发和剪发等几种...
2
辫发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新疆古代服饰艺术
|
类型:
民俗
考古资料表明,西域地区在距今3800年左右,就进入了辫发时代。考古工作者在罗布泊孔雀河古墓沟墓葬中发现了一组女性雕像,距今已有近4000年的历史,皆“梳短发,垂与颈后”。哈密五堡出土的古尸头发棕黄色,直发梳辫,长及腰际,也见剪发和短辫。且末...
3
剪发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新疆古代服饰艺术
|
类型:
民俗
剪发又称“断发”,这是一种汉代以来西域诸国和部族中常见的发式。剪发在古代中原汉人中十分少见,主要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这一传统理念的影响和制约,总的特征是蓄发不剪。地处西域的各族人民,除汉族以外,这种观念非常淡薄,与之相反的剪发,...
4
峨髻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新疆古代服饰艺术
|
类型:
民俗
顾名思义,它是一种高束的发髻,因此也叫高髻。这种发式自汉代在中原内地流传。当时京城长安流传的童谣说:“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到了唐朝这种耸立于头顶的高髻仍然风行不衰。盛唐时期的峨髻高达30多厘米。如元稹《李娃行》载:“髻鬟峨峨高三尺,门...
5
回鹘髻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新疆古代服饰艺术
|
类型:
民俗
是唐代回鹘女子所创造的一种发式,高10厘米左右。是将头发束于顶,然后在头顶挽成椎状的发型。发髻的根部,用红绢系住。阿斯塔那187号墓出土的唐代《围棋仕女图》中的贵族妇女所梳的就是这种发式。唐朝中期,回鹘出兵帮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回鹘政治势力...
6
惊鹄髻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新疆古代服饰艺术
|
类型:
民俗
是一种向上作腾举势的被文人形容为“离鸾惊鹄之髻”,也叫“惊鹘髻”。这种发式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当时叫“惊鹤髻”。从这种发式的名称来看,与鸟有关,即将头发编成惊鸟展翼欲飞的样子。阿斯塔那206号墓出土的几件女舞俑(图8),头发被梳成两羽翼...
7
交心髻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新疆古代服饰艺术
|
类型:
民俗
也是一种高髻。这种发式与惊鹄髻的形式较为相似,其梳挽方法是集发于顶,分成两股,编挽时,两相纠结,呈交叉状。《杨太真外传》记载:“玄宗在东部招一女,容颜颜异,梳交心髻,大袖宽衣,拜于床前”。陕西乾县永泰公主墓所见线刻的妇女形象即梳交心髻。吐鲁...
8
堕马髻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新疆古代服饰艺术
|
类型:
民俗
是流行于汉代的一种发式。这种发式最初兴起于东汉桓帝时期,当时外戚梁冀的妻子孙寿十分美丽,又善于打扮自己,发明了著名的堕马髻,就是将乌黑的头发在头顶梳成一个似坠非坠,偏向一侧的大髻,形成一种不稳定的动态感,因为看上去像从马上刚刚摔下来,所以叫...
9
低髻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新疆古代服饰艺术
|
类型:
民俗
是唐代西域女子特有的一种发式。《围棋仕女图》中那位侍女梳的就是这种发式(图11)。它的梳法是将头发梳上头顶,再压成低髻。低髻虽然没有高髻那样繁复浓艳,但年轻的女子梳这种发式自有一种清秀伶俐之感,这种发式在唐人诗词中也有表现,如温庭均所写:“...
10
假髻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新疆古代服饰艺术
|
类型:
民俗
在我国古代,妇女头发的长短、疏密是衡量美的标准之一。中国古代男子特别欣赏女子浓密的黑发,有些女子为了使自己的头发从视觉上感到特别的丰厚,在梳理高髻时,往往在真发中掺入他人的毛发,更进一步是使用现成的假发,所以假发在古代十分流行。假发在我国的...
11
螺髻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新疆古代服饰艺术
|
类型:
民俗
最早兴起于印度,后来与佛教一起传入西域,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佛陀或壁画中的菩萨大都是此发型。阿斯塔那167号墓出土的《舞伎图》中服饰华丽、形态端庄的年轻女子,头上梳的就是螺髻(图13)。螺髻传入中原后,深受中原妇女的喜爱。唐和凝《宫词》中就...
12
半翻髻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新疆古代服饰艺术
|
类型:
民俗
是初唐高祖时期,宫内流行的发式。此髻的编法是将所有的头发集束向上至头顶,然后向侧盘垂,使之略有前倾。这种发式在唐人绘画、石刻及泥塑中有大量反映。《妆台记》记载:“唐武德中,宫中梳半翻髻。又梳反绾髻。贞观中梳归真髻,帖五色花。”吐鲁番喀喇和卓...
13
抛家髻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新疆古代服饰艺术
|
类型:
民俗
是一种将头发汇集于顶,束髻之后抛向一侧的发式。梳挽时同时将鬓发处理成薄片状,紧贴双颊[8]《新唐书·五行志》记:“唐末,京都妇人以两鬓抱面,状如椎髻,时谓之抛家髻。”阿斯塔那229号墓出土的一件彩绘仕女俑,面部丰满,身着绿色长袖襦,穿裙腰至...
14
丫髻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新疆古代服饰艺术
|
类型:
民俗
是中国古代未成年女子普遍梳编的一种发式,又称丫头,鸦头。其状犹如树枝间的丫杈。丫髻出现的很早。商代妇好墓出土的一件玉雕儿童,头上就梳两个小结,以后历代沿用成为青少年女子的专用发式。1972年山东高唐县城关东魏房悦墓出土的一件陶制少女俑,青交...
15
双鬟髻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新疆古代服饰艺术
|
类型:
民俗
又称丫鬟髻。其梳法是把头发分成两股,梳理成环状,分别附左右两鬓,它是盛唐时期主要为青年女子所喜爱的一种发式。如花蕊夫人《宫词》所云:“年处十五最风流,新赐云鬟便上头。”李嘉佑《古兴》云:“十五小家女,双鬟人不如。”吐鲁番喀喇和卓古墓壁画中所...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