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髻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新疆古代服饰艺术》
唯一号: 320934020210000982
专题名称: 峨髻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31/001
起始页: 0031.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顾名思义,它是一种高束的发髻,因此也叫高髻。这种发式自汉代在中原内地流传。当时京城长安流传的童谣说:“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到了唐朝这种耸立于头顶的高髻仍然风行不衰。盛唐时期的峨髻高达30多厘米。如元稹《李娃行》载:“髻鬟峨峨高三尺,门前立地看春风。”唐代周昉的绢画《簪花仕女图》生动再现了唐代贵族妇女所梳的这种发型。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一组唐代劳动妇女俑,高9.7~16厘米,塑造了唐代西域劳动妇女的形象。她们一个个衣着简朴,没有《簪花仕女图》中贵族妇女雍容华贵,簪花锦簇,头上梳的高髻十分普通(图5)没有任何装饰。1973年阿斯塔那唐代墓出土的4件女立俑,身,着长裙,双手垂于腹部,头梳的高髻也非常的普通。西域舞伎女子也梳高髻,不过她们所梳的这种发式花样翻新,形制多样,有回鹘式螺壳状,假髻等。这些高髻在阿斯塔那206号墓出土的女舞俑,187号墓出土的《舞伎图》中可以见到。

知识出处

新疆古代服饰艺术

《新疆古代服饰艺术》

出版者: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新疆古代服饰文化,包括新疆古代服饰文化概览、冠冕堂皇新疆古代的帽子、新疆古代居民的发式等内容。我国自古以来就以“衣冠王国”而著称于世。地处丝绸之路要冲的西域地区,服饰文化发展也源远流长,特别是先秦时期的毛织服饰和汉唐时期的丝绸服装,在中外服饰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