堕马髻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新疆古代服饰艺术》
唯一号: 320934020210000986
专题名称: 堕马髻
文件路径: 3209/01/object/PDF/320910020210000031/001
起始页: 0033.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是流行于汉代的一种发式。这种发式最初兴起于东汉桓帝时期,当时外戚梁冀的妻子孙寿十分美丽,又善于打扮自己,发明了著名的堕马髻,就是将乌黑的头发在头顶梳成一个似坠非坠,偏向一侧的大髻,形成一种不稳定的动态感,因为看上去像从马上刚刚摔下来,所以叫堕马髻。徐陵《玉台新咏序》记载“妆鸣蝉之薄鬓,照堕马之垂髻”。这种发式增添了女子的娇媚之态,一直流传到后世。直到隋唐、五代时期,仍然流传不止。在唐代这种发式传到西域,阿斯塔那336号墓出土的一件女立俑(图10),上身穿窄袖短裙,下身所着的长裙拽地,双手拱于胸前,发髻偏向左侧,再现了唐代西域女子梳堕马髻的形象。

知识出处

新疆古代服饰艺术

《新疆古代服饰艺术》

出版者: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新疆古代服饰文化,包括新疆古代服饰文化概览、冠冕堂皇新疆古代的帽子、新疆古代居民的发式等内容。我国自古以来就以“衣冠王国”而著称于世。地处丝绸之路要冲的西域地区,服饰文化发展也源远流长,特别是先秦时期的毛织服饰和汉唐时期的丝绸服装,在中外服饰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阅读